跳至內容

評論| 馮嘉誠:軍方、民望、分離主義──泰國王儲眼前的荊棘

如果王儲在短時間內無法建立個人威望、在軍方及王室中扶植盟友勢力,泰國近十年間的「衝突─危機─政變─修憲」的惡性循環一定會變本加厲。

泰王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蒲美蓬)駕崩,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接下來的過渡期極有可能出現波動,不同的政治板塊會互相牽引,重整勢力版圖。

泰王普密蓬深受國民愛戴,在位期長達七十年,許多國民未曾經歷過沒有普密蓬的日子。普密蓬過去透過個人魅力和政治文化的影響,充當政治衝突的仲裁角色。但王儲哇集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瓦集拉隆功)在民間的形象相對負面——揮霍無度、喜好女色、不理政事、暴力殘忍。如果哇集拉隆功在短時間內無法建立個人威望、在軍方及王室中扶植盟友勢力,泰國近十年間的「衝突─危機─政變─修憲」的惡性循環一定會變本加厲,國家更難管治。

泰國的「網絡君權」

泰國自1932年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普密蓬過去在泰國政治擔任的角色,遠遠超出憲法規定的虛君角色──特別是1973年他親自介入軍方與民眾的衝突,讓國民接受他凌駕政治與憲法的權力。所以,每當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政府之前,都必須獲得泰王認同,再借助民間對泰王的個人崇拜,間接轉化成軍政府的認受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