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健民:傘後新氣象──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佔領結束時,香港一片愁雲慘淡。兩年後的新氣象,最少反映雨傘新生代在經歷創傷以後,抹過臉上的灰燼,逐步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陳健民:傘後新氣象──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2014年10月16日,雨傘運動期間,一個女士在「連儂牆」看人們寫下的字句。

編按:「雨傘運動」已踏入兩週年。去年此時,公民社會仍困在傘運「失敗」的愁雲慘霧之中,聚焦於追究「失敗」責任誰屬。接著的一年,一連串事件包括區議會選舉、旺角騷亂、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和立法會選舉等,不但將傘後新勢力帶進議會,改變了民主派的政治勢力板塊,更開始扭轉悲憤無力的整體氛圍,令公民社會重新起步,思考和實踐更多的可能。

經歷了兩年的醞釀沉澱,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傘運動,到底會帶來什麼新的反省和想像?《端傳媒》將從今天開始,陸續發表「傘運兩週年」檢討與前瞻專題,希望打開新的討論。

2014年10月16日,雨傘運動期間,一個女士在「連儂牆」看人們寫下的字句。
2014年10月16日,雨傘運動期間,一個女士在「連儂牆」看人們寫下的字句。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這是金鐘「連儂牆」上的結語,也是當我目睹香港立法會選舉投票站外排隊人龍「打蛇餅」(團團圍著)時,飄進腦海的一句話。香港人心不死,香港仍有希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