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歐盟執委會宣布,將就中國以及俄羅斯出口到歐盟的鋼材,以傾銷的罪名徵收懲罰性關稅。該稅項不但將維持未來五年,而且更會是歐盟史上首次將反傾銷稅追溯到去年年底。中國和歐盟之間長久以來的貿易糾紛,似乎已經觸動到歐盟的底線。
中國依靠大量出口消耗過剩產能,因此遭到有關傾銷的抗議絕非鮮見,但是對於歐盟來說,中國製造的廉宜貨品卻在政治上有更大的連鎖效應: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比如鋼鐵──不單止直接影響到歐洲工人的生計,更暴露及間接加深了歐盟結構性的經濟和政治失調。
歐盟是世界第二大鋼鐵產地,而中國的廉價出口卻令到歐盟成員國,尤其是尚未走出歐債危機衰退的南歐國家,它們的工人階級腹背受敵。其次,在南歐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以及歐盟不穩定的經濟狀況下,北強南弱的歐盟要消化產業鏈全球化對南歐成員國的工業衝擊,所需要的政治成本更顯高昂,這亦令歐元區整體經濟管治更為困難。歐盟在7月底為了顧及政治壓力,無可奈何地摒棄了公平的原則,不處分在財政赤字上違反歐元區規定的兩個南歐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便是這結構性失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