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生這條「產業鏈」,520後會「斷鏈」嗎?

教育部不願正視問題所在,投注更多高教資源,才會導致各大學只好將人數多、語言通的陸生當成大海茫茫中的救星。

陸生這條「產業鏈」,520後會「斷鏈」嗎?
一名學生在台大校園裡騎單車。

來自山東省煙台大學的Wendy,2014年下半年赴台灣世新大學電影系就讀一學期。短短5個月期間,她除了得繳交10萬元(新台幣,下同。約2.4萬港幣/3100美元/2萬人民幣)的學費與住宿費給世新外,繳交給原本母校的學費也不能中斷。然而她認為,比起去歐美其他國家,這樣的花費還在可接受範圍。

Wendy的身份是「大陸研修學生」,讓她幾乎只要是想修的學分,她都可以跨系所修讀,專業科目還可以抵免煙台大學的學分。但學分只是這趟台灣行收穫的一小部分。Wendy認為,兩岸年輕人過去長期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恐懼與誤解,開放交流讓學生能夠對彼此有更多認識。不管是體驗風土人情還是四處旅遊觀光,這趟短期交換之旅讓她就此愛上台灣。

「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另一名同樣到世新交換的陸生Glace說,自己最深的感受是台灣的學校把教育當成「服務業」,學生無論在學業上還是生活上,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例如她選了法語課,原本學校規定交換生只能旁聽,後來院長透過許多方式協助,讓她最後取得正式修課資格。「換成是在大陸,根本不會有老師這樣幫你。」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