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言論械鬥的年代,用文字搭橋

訊息洪流奔騰的時代特徵,人人皆可發言的媒體環境,本土立場分明的認知部落,我們需要怎樣的評論?文字搭橋,能否讓兩岸三地看清彼此,理解漩渦?

言論械鬥的年代,用文字搭橋
昔日把持於政經菁英、由報紙專欄確認的話語權威,被急遽膨脹的網路評論空間稀釋。

有時我會回想,自己是從什麼時候,對「評論」產生最初的概念?

我能記起來最清晰的畫面,是在服役期間,在1999年的三軍總醫院的病房。當時我剛動完一場手術,就碰到 921地震的震撼;因為負傷,我不便跟大家擠在病房區一角的電視間,只能每天央請看護學長幫忙買幾份報,渴望地掃過那幾疊紙中能承載的任何消息。

想來慚愧,大學的閱讀光譜掛在閒書跟BBS間,讀報只是偶爾的意外。困在醫院的那幾週,我才注意到諸如《中國時報》的觀念平台、三少四壯,《聯合報》的直言集、黑白集這些區塊;分辨出幾大報論壇風格取材的差異;朦朧地意識到報紙組版、用圖、配稿、下標的某些眉角;甚至記起下了幾個,至今仍在形塑媒體地景的名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