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多安在政變失敗伺機進行肅清,我對國家的最後一點希望也隨之消逝。但最令我難過的不是埃爾多安的謀算,而是他的支持者……」土耳其青年固勒(Alper Gürlek)跟記者說,政府即晚鎮壓政變,沒有讓他如釋重負,他想到的,是將臨的漫長黑夜。「那些在博斯普魯斯大橋上毆打、甚至殺害投降軍人的民眾是誰?是我們的鄰里、我們會光顧的小店的員工、會載我們往返市區的計程車司機,那些在街上跟你擦肩而過的普通人。而像我們這些人,勢將成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一切僅僅是序幕……」
固勒口中的「我們這些人」,指的是在國內外關注人權議題、異議埃爾多安施政的土耳其青年。固勒今年26歲,正職從事商務拓展,在學期間透過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的青年項目接觸歐洲各國的倡議組織,現成為委員會旗下的「和平青年大使網絡」(Youth Peace Ambassadors Network)的土耳其代表。2013年,固勒亦有參與蓋齊公園示威,與公民社會自此結緣。但在「勾結外國勢力」之前,擅長多國語言的固勒也不是沒想過畢業後投身政府:在2010年,當時還在大學二年級的固勒就曾獲土耳其外交部取錄為「青年外交官」出國參與二十國峰會,與各國青年代表交流。
而2010年,恰好也預示著土耳其外交政策在「阿拉伯之春」之後的重要轉向。當時,土耳其本已與以色列就加沙問題交惡日久,隨著中東示威浪潮加劇局勢不穩,本以溫和路線介入區域事務的土耳其,在短短幾年間一下子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埃及變天後經民選產生的穆斯林兄弟會政權被軍事政變推翻,令土耳其頓失重要盟友;又在敘利亞內戰爆發後與阿薩德政權反目,之後亦為難民問題與歐盟爭持不下。去年十一月,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兩國互相指責,俄羅斯施以經濟制裁還擊,算是土耳其外交關係的新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