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如果仔細分析受訪者的參與動機和身份認同,可以見到六四集會已經與「本土政治」難以分割。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六四燭光晚會。

六四27週年維多利亞公園(維園)燭光晚會,再次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雖然大會統計的人數是2009年以來最低,但是維園的燭海依然如昔,證明在香港人的記憶中,六四畢竟沒有畫上句號。然而,在本土派批評支聯會晚會「行禮如儀」的背後,這個「儀式」對於參與者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在維園以外的紀念場合,參與者認為的六四意義,又有何不同?

自去年起,我和浸會大學鄭煒博士在維園和香港大學(港大)的六四集會以問卷形式訪問參與者,去年受訪人數576人,今年119人。雖然今年的樣本較少,難以代表整體參與者,但我們認為數據對於了解參與者的背景和看法,仍然具有一點參考價值。從這些數字,我們歸納了四點觀察:

第一,六四集會依然做到了薪火相傳。去年,有19%、以年輕人為主的受訪者表示是第一次出席六四集會,今年的受訪者中,也有近18%是首次參與,大部分也是年輕人。從兩年的數據看來,參與者的「首次參與」幾乎分佈在不同的時期,雖然新增人數似乎已從2009至2014年的高峰回落,但仍顯示六四集會持續出現代際更新,六四的記憶不但沒有被抹去,反而有所承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