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5年中國的「環保風暴」是由柴靜的一部《穹頂之下》開啟,繼而引起針對霧霾治理的連串政策,那麼掀起2016年「環保風暴」的,恐怕就是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土壤污染——且稱之為《大地之上》。
在江蘇省經濟發達地區的這所學校裏,陸續出現約五百名在讀學生身體不適;更有說法稱,部分學生罹患淋巴癌和白血病。心急如焚的家長調查發現,該地曾為三家化工企業的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氯苯濃度超標介乎7萬~10萬倍之間,四氯化碳濃度超標2萬多倍,其他二氯苯、二甲苯等有數千倍超標,伴有汞、鉛、鎘等重金屬。常州家長半年前已在奔走呼告,上訪多次未果,經央視4月17日報道,終成熱點。
非自然性的土壤污染通常源於人類的工業活動,因地面防滲工作疏忽或故意埋藏有毒有害廢物,造成表層土壤接觸污染物,進而緩慢滲入淺層地下水;視當地水力梯度,污染物或停留在地塊內,或擴散至周邊區域。鑑於其相通性和遷移性,我們常常合稱「土壤和地下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