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香港立法會補選,在建制派與本土派雙重壓力下,泛民勉強守住議席。然而面對本土派興起,泛民前路問題仍然非常不確定。近有九月選舉失利之危,遠有全面萎縮崩盤之憂;假使泛民實力進一步下挫,甚至崩盤,則對民主派(或現時流行說的「非建制派」),以至整個香港的前境都甚為不利。
因為,當泛民代表的中間力量持續萎縮,香港政治必然更趨向激進,而泛民失去的支持,並不一定能被激進派吸收,反而可能讓本來仍願意參與政治的溫和市民意興闌珊地離場,最後使制衡權貴的力量總體上衰退。換言之,當前的課題,是要在本土派急速興起的背境下,避免出現泛民持續萎縮的局面。
若單從制度條件看,一場補選就讓泛民陷入如此困境,其實頗足驚訝。比例代表制下,民主派在2003年七一遊行後,進入多黨制的「泛民」時期。本來在多黨制下,政治力量的分佈與運作,應該頗有彈性,足以應對不同局面。因為各黨按照信念招兵買馬、聚眾自強,市民便能投票選自己相信的政黨。只要社群組成及價值觀不出現大變,各自的基本盤應該不會輕易流失,就算被新興政治力量挑戰,亦斷不會輕易陷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