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叶大华:媒体猎巫,与官民共犯的集体霸凌

让我们从社会结构中找答案,勿让孩子们活在恐慌或集体霸凌异己者的环境中。

叶大华:媒体猎巫,与官民共犯的集体霸凌
2016年3月28日,台湾台北,四岁女孩小灯泡当日在街头被杀,晚上有市民在案发地点悼念遇害女童。

儿童节前夕,台湾发生了女童“小灯泡”当街被砍命案,顿时间举国哗然。依媒体近年来报导重大凶杀案的逻辑,往往会急于以检察及警察单位的说法,诠释凶嫌犯案动机。但这种做法容易落入简化犯罪归因,与标签特定对象的风险中;这不仅无助于厘清案情,甚至形成干扰,连带会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错误方向,反致更多社会恐慌与歧视。

重大案件媒体报导的轻率

以2013年发生的“妈妈嘴命案”为例:案发初期由于检调单位采信“妈妈嘴咖啡店”店长谢依涵的说法,对外说明涉案嫌犯疑为咖啡店老板吕炳宏、股东欧石城,和老板友人钟典峰,导致媒体接连数天大篇幅报导,影射三人为杀人共犯。虽然事后水落石出,还三人清白,但当时被指涉有重嫌的吕炳宏多年后谈到此事,认为“最恐怖的不是谢依涵,是整个社会的人云亦云”。

社会为何会人云亦云?笔者认为,媒体及其所采信的官方消息源,以及“乡民”(网民)舆论,往往要负上最多责任。妈妈嘴命案虽然并非随机杀人案件,但为求尽快向社会大众报告案情进展,检调跟媒体根本无视“无罪推定原则”,迳自公布尚未确认的初步假设,造成犯罪嫌疑人先行入罪。这种问题,可能发生在任何重大刑案上。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