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比亞這個非洲小國,自2013年與台灣斷交後,日前再度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上次是在1974-1995年間)。自冷戰以來,甘比亞經常遊走在兩岸的外交賽局中,在反覆的建交與斷交的歷程中,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兩岸政府不斷轉換輸家與贏家的角色,這投射了國際關係的利益現實與無奈。畢竟外交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根本的國家利益。北京的作為存在理性的動機,然而輿論關注的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之際,北京藉此釋放什麼訊息?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的解讀為何?
「邊緣策略」解讀北京之誤
進入分析前,有必要釐清某些觀念。部分台灣的媒體評論者,將北京歸類為危機處理模式中的「邊緣策略作為」(Brinkmanship);對這種解讀,本人提出不同見解。
一般而言,會執行邊緣策略的國家(例如北韓),都存在明顯的生存危機──有的遭遇內部權力鬥爭與經濟發展失據,有的碰上國際強權的施壓,使其瀕臨失敗的國家解體狀態。這類政權為了轉移內外矛盾,才會採取逐步輸出危機的方式,累積與對手議價談判的籌碼,並藉此挽救政權垮台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