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劉況:文化衝突,解釋不了比國恐襲

邊緣青年在監獄和非正規的傳教人士身上接觸到極進思想,其實跟絕大部分穆斯林生活完全斷裂。

劉況:文化衝突,解釋不了比國恐襲
2016年3月27日,比利時,市民在布魯塞爾交易所廣場悼念在爆炸中死亡的31名死者。

布魯塞爾恐襲剛好一周,市中心的交易所廣場(place de la Bourse)擺滿了蠟燭,廣場成為了悼念和記憶的場所。位於扎芬特姆(Zaventem)的國際機場仍未重開,布魯塞爾市中心的幾個火車站,全部由軍警嚴格把守出入口,檢查乘客的行李。去年11月巴黎恐襲以來,情報人員和學者均指出恐怖分子部署有若干失誤(特別是在聖坦尼(Saint-Denis)的襲擊),估計伊斯蘭國將會汲取教訓,在2016年策劃更完美的襲擊。

這次布魯塞爾的恐襲沿用巴黎恐襲的方式,自殺式襲擊和同時在多處發動,甚至連策劃者亦互有牽連。恐怖分子試圖令人們陷入巨大的哀傷和恐懼,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面對恐襲蹂躪多元文化社會,如何擺脫恐懼造成的失語。正如比利時作家阿蘭白臨邦(Alain Berenboom)在恐襲後所說:「爆炸後,沉默就是最壞的事,沉默就是虛無。」

國際形象多元文化受衝擊

讓我們回憶去年11月巴黎恐襲的特點:地點選定為巴黎第十一區,該區劇院、咖啡廳、酒吧和餐廳林立,可視為針對法國引以為榮的文化生活的攻擊,所有平民都會受到威脅。這次布魯塞爾恐襲的特點是針對該國的國際化人口,因不少人從各地(如巴黎)來布魯塞爾上班,而更有可能的,是特別針對歐美旅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