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在台灣,單一的『中國認同』幾乎會消失」──專訪徐斯儉(下)

隨著天然獨一代台灣年輕人年齡增長,身份認同或趨務實。未來台灣認同可能植基在深層感情裏,而非要求台灣共和國。

「在台灣,單一的『中國認同』幾乎會消失」──專訪徐斯儉(下)
徐斯儉。

Q:關於此次台灣總統和立委選舉,有一個頗為弔詭的現象:在選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勝負已定,甚至戲稱「史上最乏味大選」。但選後,尤其通過年輕世代的表現,這次選舉似乎又反映了某種來自地層深處的板塊移動,讓人隱隱感覺其意義或許不亞於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在您眼中,這次選舉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除服貿之外,馬政府還急迫推進兩岸互設代表處、在「馬習會」中接受了「一中原則」等等,讓中國因素快速進入台灣島內政治,引起很大的反彈。這些是造成台灣政治產生劇烈變化的根本性原因。







A:這次選舉的確揭示了台灣政治的深層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限於此次選舉,至少從前年的「九合一選舉」(編案:指2014年台灣縣市地方層級的一場選舉,國民黨大敗,丟失大部分縣市長席次。)就可以看到端倪。而要說起源,甚至也不是源於九合一選舉,它第一次被揭示出來是通過「太陽花學運」,而發軔則要追溯到馬英九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謂的「中國因素」。

在第二個任期內,馬英九非常急於和中國大陸建立一種不可逆轉的關係。雖然他並沒有推動和平協議的簽訂,但一直期待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所以他快速、急切且隱蔽地推動和大陸各項關係的發展,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簽訂《服貿協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