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地震防災,究竟是缺資源,還是缺整合?

行政機關不懂得尋找可用的技術以改善風險管理的模式,肇因於整個政府都缺乏風險的思維,沒人把這項工作當成自己的責任,組織內也看不到明確的分工屬於誰的責任。

地震防災,究竟是缺資源,還是缺整合?
2016年2月6日,台灣南部,一名士兵在地震災區進行守衛工作。

除夕前夕,一場規模6.4的地震,震垮了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導致115人死亡,創下單一建物死亡最多的紀錄。地震幾周過去,除了頭幾天的搜救畫面,以及台南市長賴清德勘察災區踏破了鞋的新聞,主責災害預警與救災指揮的「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以下稱「災防辦」)卻鮮少在媒體前露面。

其實這不是「災防辦」第一次「缺席」,2014年7月高雄發生氣爆,彼時「災防辦」的主任卻已調任「國土安全辦公室」,「災防辦」主任懸缺數個月,沒有人當家作主。重大災害發生,反不見「災防辦」身影,凸顯的正是台灣在風險管理上的輕忽與漠視,讓每一次災難後,只得用人命換取教訓。

失能的災防辦 宛若盲腸

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的慘劇。立法院隨後通過《災害防救法》,並依此設置「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也就是「災防辦」的前身。那時的委員會,有錢也有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