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了,今年50萬的參展人次,繼續創下近七年以來的新低,人潮減少,營業額下降。展後的媒體評論全都是負面字眼,抨擊書展變成賣場,展位租金昂貴。承辦的書展基金會也變成指責對象:萬年董事會沒有新血輪,以至於創新不足,無法面對時代的變局。
但就在開展的第二天,大陸著名的財經新聞媒體發了一篇長篇報導,洋洋灑灑四、五十張即時快照、盛讚書展各展區、書單特色,甚至及於會場外的「公民書展」。如果只看這個報導,你會覺得這是一個生氣勃勃、生意盎然,充滿人文氣息、活力創意、愛書人必訪的精采書展。 真相是哪一個呢?真相還在兩者之間以及之外。台北國際書展(本文簡稱「北展」)像一隻大象,從不同角度會看到不同樣貌。為了要看清楚這隻大象,我們得把視野展開。
書展不能不賣書
北展的前身,是出版公會在「台北國際學舍」辦的國際學舍書展。國際學舍雖然有個「國際」字眼,但其實個貨真價實的大賣場,任何人只要租得起攤位,就可以在裏面擺攤賣書(唱片、錄音帶、玩具、開學用品等)。等到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學舍拆掉了(原址在現在的大安森林公園裏面),當年的新聞局就和央圖合作,另外開辦了「中華民國台北國際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