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番醞釀,兩家左派報章《文匯報》和《大公報》終於完成整合重組,成為「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在香港的傳播界中,這兩家傳媒背景獨特,歷史悠久,在不同的階段起過不同的作用。筆者在《文匯報》內工作過19年,雖然已經離開多時,但仍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上一世紀70年代初,筆者加入《文匯報》工作。上班後,我還填了一首宋詞,當中有句子曰:「國家大業,有責擔承……..為人民心事,從來不比人輕。」這是當時傳統左派機構裏很多人的真心話,毋須隱瞞。
昔日分工 目標讀者不同
按當時的分工,《文匯報》的讀者對象主要有四大群體:工、農、漁、學。由於當時仍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工人階級是革命先鋒隊」、「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等概念仍然大行其道;加上當時香港的經濟以工業為主,農民和漁民仍有一定數量,因此這三個界別成了《文匯報》首要吸引的讀者群。至於學界,主要是指「愛國學校」(即左派學校),但後來為了爭取其他學校的學生,《文匯報》也作出調整,例如校際朗誦節和舞蹈節,《文匯報》作了大篇幅報道。往後,《文匯報》更着力爭取大專界,所以《文匯報》也成為較早吸納非「愛國學校」學生和大專學生的左派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