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非男即女嗎?或者有其他?

彰顯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正是我認為陰陽人可以帶給人類最大的意義──台灣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創辦人丘愛芝。

非男即女嗎?或者有其他?
非男即女嗎?或者有其他?

「長髮警員」葉繼元所引發「跨性別認同」議題的討論,很快就隱沒在「第三次政黨輪替」的喧囂裏。「性別少數」的議題儘管並不經常為主流媒體關注,但它並不會消失。例如2016年1月15日,紐約市人權委員會經過與美國「雙性人」人權團體InterACT溝通之後,認定「歧視某人身為雙性人」即為性別歧視,違反紐約市人權法。

雙性人並非極端少數

「陰陽人」一詞從古代的筆記小說裏就已出現,屬於長期以來的俗稱,把不論是外部性別氣質或內部生理上所有「不男不女」的人歸類於此。在18至19世紀時,醫學多使用「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一詞,而「雙性人」此詞則是近代因性別運動的倡議,以「男女有別」的概念上所建構,目的是認為「陰陽人」一詞帶有貶義,願能以「雙性人」代稱。但以上說法仍是粗略概論,因華語地區廣闊,看法及社會敏感度因地而異,例如在近期中國大陸則捨上述兩者,採用新譯「間性人」來指稱英語Intersex這個新詞。陰陽人(Intersex)有着獨立於跨性別(Transgender)的性別認同過程,暫依當前男女二元的架構下,他們會依着自己的性別認同,判定自身屬於異性戀或同性戀。

雙性人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2015年最新發表的雙性人(Intersex)定義:「雙性是一個概況性術語,用來描述各種各樣的身體自然變化。雙性人的特徵有些在出生時便看得出來,有些人則一直到青春期才會發現,更有些雙性人的染色體變異甚至不會在生理上表現出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