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元山:賣地達標只是個不可持續的假象

為什麼政府就要標榜過去兩三年私樓賣地達標,卻不說明做「熟地」量不達標,賣地達標便是個不可持續的假象呢?

黃元山:賣地達標只是個不可持續的假象
圖為香港高空拍攝的新界區。

今次《施政報告》,雖然仍然有很大篇幅談論土地(97-127段),但具體而言並沒有新的措施,算是一個「數白欖」式的把現有項目的進展一一羅列。因此,就這份施政報告的批評和評論,也看不到有什麼新意,只是把過去的評論和批評重複一遍。

其中一個較有新意的,是政府提出要為「為下一代建立土地儲備」(98段)這個概念,算是回應了坊間的一些意見和訴求。「土地儲備」的目標是使政府手上有足夠的「生地」(即「潛在可供應的住宅土地」)的儲備,才能靈活回應市場的供求和更有效穩定價格。「外匯儲備」用於穩定貨幣的相對價格,而「土地儲備」也應能發揮類似的調節功能,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濱海灣(Marina Bay),土地開發以後,一直備而不用,才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供應,為新加坡近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要有「生地」,自然先開發新的土地和做好相關的平整和規劃工程。

短中長期供應不足 「土地儲備」難建立

問題是,所謂「儲備」,即是土地供應的量,起碼要大於過去和現在的需求,才能慢慢累積剩餘的量,作為儲備。不過,從這份施政報告的更新了數字來看,短中長的供應,仍然是追不上需求;短期供應受制於過去的因素,但中長期的,卻仍然看不到比之前更大幅的措施,又怎可能建立這個「土地儲備」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