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湾电影精锐尽出,不仅有票房早已开出红盘的《我的少女时代》、《刺客聂隐娘》,下半年的《百日告别》、《红衣小女孩》也来势汹汹。在11月底落幕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刺客聂隐娘》、《醉.生梦死》更是多项入围、大有斩获的两部台湾电影,一扫过去两年台湾电影在金马奖上敬陪末座的阴霾,就连金马影展执行长闻天祥也说,“这是近年来国片表现最为亮眼的一届。”
将时光倒转回2008年,这样的情境或许也有点似曾相识:自《海角七号》破亿票房后,卖起台湾乡土题材的《大尾鲈鳗》、《总铺师》也接连破亿,许多媒体因此一面倒地大喊:“国片复兴”。然而,台湾电影并非从此一路长红,后来几年间歇性的起起落落,也经常引来昙花一现抑或后继无力的质疑。
纪录片导演萧菊贞坦言:“台湾电影的波动其实很有趣”,她以股票涨跌来比喻台湾电影,“这就像股票逆势反弹,之后并不会一飞冲天,反倒是盘整的契机。”在2008年之前,台湾电影疲弱好长一段时间,编剧、制片、摄影等相关技术人员要不出走中国,要不就是老了退休,又没有人立刻衔接补位,再加上不是每个导演都有机会在短时间内拍下一部片,怎么可能只凭一次翻转,就彻底改变整个产业,“但2008年绝对是个转机,有一股气,告诉大家(电影从业工作者),原来观众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