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中學生記錄家族史,看見官方歷史的另一面

在挖掘、記錄家史的過程中,這些中學生看見歷史在官方語態之外的相貌,找尋到個人和歷史的連接通道,亦熨帖了祖輩孤寂、殘破的記憶。

當中學生記錄家族史,看見官方歷史的另一面
李遠江:這些和孩子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祖父祖母,正是孩子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這些「陌生人」身上,寄居着一段又一段家國命運。

我們的歷史教育是逆天的

北京十一中學的張宇昊一直不理解,儘管家裏條件不差,爺爺奶奶卻總是不捨得丟掉吃剩的飯菜。他在心裏嫌棄過,丟過白眼,甚至和老兩口吵過好幾次,都沒法讓爺爺奶奶改變這個習慣。直到有一天,張宇昊參加「全國青少年歷史記錄大賽」,開始了解自己的家史。他問爺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餓。」爺爺說。

爺爺講自己在1959到1961年間的飢餓記憶。那是一段在中國的大陸歷史教科書中遮遮掩掩、一閃而過的記錄,像一片遙遠而沉寂的海,那三年中發生的事情,被統稱為「三年自然災害」。而在爺爺奶奶的講述裏,這段記憶並不僅僅關於自然,那是活生生的關於人捱餓的故事,而在中國的教科書裏,個體的人,總是被掩蓋被忽視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