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過後,政壇並未暫時休戰。小學三年級的「全港系統性評估」(TSA)掀起抗議風潮,罷課、罷考,甚至「亂考」之聲不絕於耳,就連前教育局長孫明揚亦予以批評。相信在醞釀TSA 爭議初期,誰也想不到事情會發展至此。
主權移交接近廿年了,香港的公民社會也今時不同往日。七一大遊行、保育運動、反高鐵運動、反國教科運動,以至去年的佔領運動、反對政改運動等,香港的公民社會展現了驚人的自我動員力和組織力。政黨、工會、民主派人士或會吶喊助威、派出糾察隊,但終歸的「運動主力」,始終是每一個自發參與的市民。
一次又一次的民間自我動員,使公民社會成為改變社會希望的載體。傳統民主黨派的領導力和道德感召力慢慢褪色,近年熾熱的意識形態之爭亦使社會運動團體惹來不少非議。不過,究竟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是意味着「社會包圍政府」的未來趨勢,抑或不過是一種想當然、美化了的浪漫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