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议会选举11月22日正式落幕,由于这是去年底雨伞运动爆发、以及今年6月立法会否决了“假普选”的政改方案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意测验。选举结果考验亲北京的建制派与泛民主党派,到底谁才能掌握香港民心。雨伞运动开启了青年参政风潮,中产阶级专业人士与积极的小区居民也发起种种“伞后组织”,再加上在运动期间号召勇武抗争而大出风头的激进本土派,这些新兴势力的参选也使得这场基层选举格外有看头。
在选举前夕,大部分的观察都认为民主派的选情吃紧。不只一位泛民资深领袖私下向我透露,要维持区议员不到四之分一席次的现状,都算是艰困的目标。这样的悲观猜测是有下列理由:
首先,乘着2003年反23条国安立法游行的声势,泛民一举获得近半数的区议员席次之后,北京决定直接插手香港政治,中联办的辅选与组织工作更加积极。因此,建制派的区议员席次从2003年的52%,提升为2007年的70%与2011年的76%。从逢年过节的送礼吃饭(亦即是香港人所说的“蛇宴斋粽”),到中联办的候选人协调与责任区划分,以及区议会直接拨款给建制派所掌控的社团与协会。短短几年内,北京已经打造了一道牢固的“选举长城”,这使得反对党逐渐丧失了基层支持,他们的舞台仅存立法会与街头。理所当然,如果建制派在这次区议员选举能再延续以往的攻势,甚至仅只是拔掉几位指标性泛民议员,就更能理直气壮地宣称,这是香港人民对于占领运动的公民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