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钟剑华:区选结果有启示性吗?

今届区议会选举无法改变既有格局,但市民求变之倾向却也甚为明显,应该可以让坚持不懈争取民主的香港市民看到一丝希望。

钟剑华:区选结果有启示性吗?
2015年11月22日,区议会选举当晚,冯 检基因选情告急,傍晚到丽阁村拉票。

回归之后,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开历史之倒车,在区议会重新加入委任议席,直到今年区议会选举才能重返九七年的原点,所有议员均由直接选举产生。

区议会曾经是香港民主发展的火车头,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是推动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及民主选举的第一道平台。但直到今天,区议会在性质上仍然离不开只是“地区性的咨询组织”,除了“文娱康体、环境改善”这些基本的工作之外,实质则权力仍然十分有限。政府虽然一再表示会扩大区议会的权力,例如把政府的一些地区服务及公共设施的管理权交予区议会,但过去几年都没有明显的进展。过去几年,政府无疑也是增加了区议员的薪酬及津贴,也向区议会增加了拨款,但在权力及职能没有相应扩大的前提下,新增资源只是更有利于原有的地区势力,令地区议会由建制力量主导这一种格局更难扭转。

这一局面当然是对政府的施政较有利,政府事实上也往往利用区议会由建制力量主导到的优势,来增加政府的施政本钱。例如在政改争议中,甚或其他具争议性的全港性事务上,政府都不得不以争取区议会的支持来抗衡立法会及民意的压力。政府的弱势与纵容,后果是令区议会的操作也越来越偏离规范,议会文化不但没有得到提升,更是每况愈下。难怪有人说香港的区议会,虽然符合“一人一票、全面直选”的普选原则,选举产生的却只是一个徒具议会之名,没有实权,议事水平每况愈下,最多只能算是点装民主的“伪议会”。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