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國際化」的大方向下,中文學界被逼參與英美的學術遊戲,中文書寫及地區研究備受歧視。兩岸四地的32所大學最近簽署了協議,稱將推動中文學術。然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至今22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教資會「國際化」潮流下推動中文學術,路漫漫而多曲折……
2015年1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台灣大學作為發起院校,兩岸四地共32所大專院校的管理層,在「中文學術」四字的朱紅印章標誌下簽署合作協議,指將共同推薦一個中文學術期刊名單,推動中文學術的發展。
這協議的背景,其實就是近二十年,中文學術世界投入到國際學術遊戲,追求以英美為主導的國際學術認可,催逼學者投稿國際學術期刊。由於沒有「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和「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中文作為學術書寫語言缺乏國際學術界認受性,備受歧視,而以中文書寫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着地區性學術研究亦受到限制。(編按:有關這些,可參考「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