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是法國史上一個悲慟的日子。巴黎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恐怖襲擊,(按法國時間11月15日24時0分)暫時釀成129人死(包括七名兇徒),352人受傷。巴黎共六處地方同時遭到襲擊,其中五處位於巴黎市中心,當天星期五晚正值人流暢旺。另一個地方位於北面市郊的法國體育場(Stade de France)外,當時總統奧朗德正在場內觀看球賽,有理由懷疑兇徒計劃進入場內發動襲擊。最終共七名兇徒死亡,他們分屬三隊同時進行槍擊和自殺式爆炸(kamikaze)。伊斯蘭國已承認責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宣布襲擊為「戰爭行為」(un acte de guerre),是「徹底野蠻」(barbarie absolue)。
恐襲的歷史階段
首先,這次恐襲和年初《查理週刊》的襲擊案主要分別在於,這次襲擊目標完全是平民,而且兇手挑選人多休閒的場地,大開殺戒。長年研究伊斯蘭世界的社會學家兼政治學家吉爾.卡沛爾(Gilles Kepel)把恐怖襲擊的歷史劃為三期,目前正是最靈活部署,也是最殘暴的階段。(註一)第一代恐怖主義組織出現在1980年的阿富汗,並在阿爾及利亞、埃及、車臣和波斯尼亞等地催生了支部,意圖推翻親西歐和親蘇俄的政權,但基本上可說是失敗,因為得不到大量穆斯林的支持。第二代是本‧拉登在1987年於阿富汗成立的阿爾蓋達組織,主要攻擊對象為美國。第三代由來自敍利亞的阿爾蓋達成員納沙(Mustafa Setmariam Nasar)所代表,他改變了以往由上而下金字塔式管理,由總部籌備重點襲擊,再派員前往當地。現在轉而着重由下而上的參與,強調意識形態灌輸,鼓勵各地組織半獨立地進行襲擊,以歐洲為襲擊目標,激進的聖戰分子往來敘利亞和歐洲成本因而更為低廉。猶太人、反伊斯蘭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和變節的穆斯林(如加入警察或軍隊的穆斯林)等,皆為襲擊對象。1月7日《查理週刊》襲擊案明顯針對「反穆斯林」的知識分子,即是《查理週刊》的編輯。1月9日其中一名兇徒闖進售賣猶太人食物的Hyper Cacher超市,脅持多名人質,目標顯然就是針對猶太人。這次同一時間進行多場襲撃,目標並非特定人物而是擴大至所有人,旨在令平民消閒的場所變成「地獄」(一名倖存者的話),製造公眾恐慌來打擊法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