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八張圖解說「廢青指數」調查報告:原來廢青仍想做李嘉誠

三萬參與者普遍自命「廢青」,但卻不廢。他們希望改變卻又承傳了傳統觀念。他們還會視李嘉誠為目標嗎?

八張圖解說「廢青指數」調查報告:原來廢青仍想做李嘉誠
八張圖解說「廢青指數」調查報告:原來廢青仍想做李嘉誠 。

「我只得84分,青春不再,但夠『廢』。」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回答完「廢青指數測試」的20條問題後,將其所得分數分享在他的Facebook上。

在社會眼中,「廢青」泛指用來批評那群沒樓沒車沒學位又不思進取的青年,是否果真如此?端傳媒於8月24日起,一連五日推出「廢青系列」專題報道,並在香港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後、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訪問研究學者鄧藝的協助下,設計了香港首個以「廢青」為主題的「廢青指數測試」,了解參與者的看法。

「測試」推出60多天,共收獲超過45,000份答卷。經端數據實驗室的篩選,截至10月22日晚上12時,共有31498個有效回答,為我們理解「廢青」、理解時下青年提供了大量樣本。樣本量超過3萬、最終得分亦符合鐘形的自然分佈,心理學研究員鄧藝由是判斷:「這說明『測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為我們理解『廢青』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