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權主義」還是「女性主義」來翻譯feminism,是上個世紀中國婦女學學界的一個主要爭論。1994年海外中華婦女學學會以3票反對通過將feminism翻譯成「女性主義」的決定。但「女權主義」在學術領域和公共領域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堅持使用「女權主義」的學者認為,不應該用「女性主義」削弱feminism積極的政治含義。1997年爭論的結果是女性主義/女權主義在翻譯同一本書時並用。結論未必有對錯,但卻藉機把試圖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兩種譯法的歷史脈絡、理論脈絡和中西處境差異說清楚了,同時也反映出譯者對中國語境的態度。
feminism在二十世紀初女性參政運動的背景下進入中國,最初翻譯為「女權主義」。民國時期,主導女權議題的女性議員已經是國會中相當有力的一個群體。後來,女性參政問題因政治體制轉變而整體倒退。中國共產黨主導的feminism,中文詞彙裏是「婦女解放運動」。毛澤東提出的「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是階級範疇裏的抹殺男女差異和階級差異的「平等」概念。擯棄「女權主義」一词成為與資本主義決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