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式貧窮
去年佔中時,遇到一個男孩,他叫仲賢,個頭不高,有學生氣的靦腆。28歲,很早出來做事。每天放工就去旺角鎮守,在硬紙板上睡到天光,回家沖涼,然後返工開始又一天的循環。
問他為什麼執著,他說想爭取一個「新香港」。那個香港是負責任的城市,對社會底層有基本的公義和關心,有「真會work」的社會福利。他生在破碎的家庭,母親獨自打工奮鬥,將他和他姐姐二人養大,姐姐年紀不大又有了孩子,一家五口擠在公屋。他中學時成績一般,再讀只能是副學士,那又是一筆貸款。也許是希望幫助和他一樣處境的人,他投身社福行業,每天和屋邨的問題少年、單身老人、受家暴婦女打交道,資源不多,能做的始終有限。因為沒有社工文憑,他只有七千塊左右收入。
轉眼佔中已過去一年,香港政府剛剛公布最新貧窮人口數量:131.2萬,而這座城市總人口才不過700萬出頭。新的貧窮線規定,一人家庭月入不到3,500港元、兩人不到8,500港元的,就是貧窮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