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A股從5166點開始滑落。在這個夏天開始的時候,中國的牛市戛然而止。8月11日中國央行大幅調降人民幣匯率1.9%,迎來人民幣10年來最大貶值幅度。在這個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A股市場面對政府救市失敗再次加速下跌,甚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集體動盪。這個高潮迭起的夏天,再次將全球目光從希臘債務危機拉回中國經濟,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經歷從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的艱難轉型。這次轉型似乎比預料中更加跌宕起伏、難以捉摸。
雖然其他國家似乎已經逐漸接受中國實體經濟增長放緩,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股市劇烈震盪和人民幣大幅貶值,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再一次蔓延。而且這一次的擔憂與質疑直截了當地指向決策制定者的能力,甚至是他們繼續推動改革的決心。那麼,股市暴跌究竟是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的前兆還是遲到了很久的必要調整?股市和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究竟應不應該歸咎於中國政府的干預?中國經濟的海外觀察家們展開隔空辯論。
「股市下跌本來不太值得擔心」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首先批評中國政府試圖控制股市,並「選擇用自己的可信度來打賭」。他認為,中國股市本身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因為其與實體經濟的聯繫並不緊密。但是政府力挺股市上漲的舉動表明,「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克魯格曼顯然更加擔心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如年輕勞動力減少、家庭收入萎縮等。同時,他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目前正在進入投資回報率快速遞減的時期,如果投資減少,同時消費不能快速增加,那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