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港珠澳大橋工程背後:白熱化的領界爭奪

不能簡單說,多建些跨境基建、鐵路,就可促進區域融合。有時適得其反,區域融合反而無法形成。在一國加速融合的大趨勢下,圍繞着城市規劃、跨境基建、文化身份等而來的領界爭奪只會更白熱化。

港珠澳大橋工程背後:白熱化的領界爭奪
一名男子在觀賞中港兩地邊界的景色。

1965年,戰後中港之間最大規模的跨境基建────東深供水工程完工,東江之水自此越山而來。因着「同飲一江水」的連繫,「中港一家親」、「飲水思源」等兩地關係的理解也漸漸變得理所當然。這個年頭,中港加速融合,同時中港矛盾卻鬧得沸沸揚揚。半百的跨境供水體系依然屹立不搖;水,每日如常地越山而來。然而,建基於此的中港關係想像卻不再如以往般順理成章。

近年,因融合概念而起的城市建設如雨後春筍:無限超支的大白象高鐵、漂移的港珠澳大橋、不能正常升降的三跑、特區中之特區的新界東北發展,還有陸續上馬的大嶼山和洪水橋發展區。我們該如何在這「新常態」下理解香港、理解中港關係?

這次專訪政治地理學專家李家翹博士,由他帶我們去理解跨境基建與中港融合。跨境/城市基建既投射了政權的城市想像以及其力圖形構的中港關係,卻也滋長、發酵了城裏人的城市想像,以及隨之而來的身份政治問題。這個過程充滿張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