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這電影在香港沒有上映,要看得過關去深圳。香港人要過關才能看一套以香港為題材的電影本身也是件新鮮事情,週末,我便在深圳百老匯看了。本是為消閒,看後卻久久不能釋懷。
就在上週,我剛和一大班中國內地來香港讀傳媒的學生討論《這是我家》的歌詞、黃霑的成長故事和80年代香港意識之間的關係。我們還看了袁志偉做主播的六四特別新聞報道和《表姐你好嘢》的國共對唱。流行文化中關於香港身份的討論,一向是我感興趣的題目。《港囧》擊中了這一點。
電影雖然以香港為題,但大多數港人應該相當陌生。這是一套商業片,廣義來說是《人在囧途》系列的第三集(暫且不討論之前的侵權案件)。第一集的背景是中國春運,葉偉民導演。第二集的背景是泰國,徐崢導演,結果帶動了泰國清邁的旅遊業,當地有些商店還會指明可以提供《泰囧》體驗。來到第三集《港囧》,頭三天上映在內地已有近七億人民幣的票房,還未算進去的電影中的各種植入廣告,單是超大型銀行信用卡廣告就出現了最少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