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施懿倫:寫在「安保法案」表決之際

在所涉及的複雜問題被妥善解決前,那場70年前結束的戰爭並不會真的結束。無對話基礎的爭論將成常態。

施懿倫:寫在「安保法案」表決之際
2014年,APEC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會面。

戰後70週年的到來,意味着涉及七十(餘)年前的戰爭以及其遺產(legacy)的爭議將再次被掀開。當中最令人引頸期盼的是:在外交意義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戰後70年將如何重述戰爭?日韓對中共93大閱兵的態度增添了不少戲劇效果,此外不同與往常的是,台灣這次並未完全排除在這場政治大戲之外,或至少在國內一度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論政的話題。但另一方面,大多數的討論並未捕捉到討論的核心:「戰後」。這連帶使我們今日在談論戰爭——以及其反義詞和平時都顯得一知半解。

戰後70週年的政治展演

去年11月在北京,APEC會議上安倍與習近平會面尤其受到矚目,其背後除了近年來如釣魚台群島、航空識別區等領土議題,也包括安倍參拜神社以及藉憲法解釋調整自衛隊權限等爭議。

兩人會面時,習近平在合照中一臉不屑的神情使照片廣為流傳,也提前揭開戰後70周年的政治大戲;今年1月,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發表將於9月3日(該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且確定俄羅斯總統普丁將受邀參與。但與其說中俄聯手搞「大閱兵」是出於地緣政治因素,倒不如說是兩個前「社會主義政權」在象徵政治層次上,再次重申其對前軸心國的態度——在東亞尤指日本以及日美政治同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