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年僅三歲敘利亞兒童艾蘭遇難的照片,令歐洲國家對難民問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繼德國宣布暫時開放邊境予來自敘利亞的申請庇護者後,早前抗拒接納更多難民的英國在網上聯署超過十萬的情況下,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接納「數以千計」的敘國難民來英。然而,歐洲社會至今對於處理移民問題仍未有統一的回應︰當芬蘭總理願意以自己的私人住宅招待難民同時,執政聯盟內的右翼團體芬蘭人黨(Finns Party)並對此不為已甚;當歐洲期望歐盟執委會可提出有效政策回應移民問題,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卻是這並非歐洲問題而是德國問題,似是暗示匈牙利不會支持新的歐洲共同庇護政策。
誠如早前所言,歐洲各國面對一個艱難的決定︰歐盟一方面只可被動地回應來自北非及中東的移民及難民潮,另一方面即使改革也難以完全消除移民潮所帶來的衝擊。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估計,今明兩年將有85萬人經地中海到歐洲尋求政治庇護,過去8個月亦已有36.6萬人進入歐洲。即使有指歐盟將早前提出成員國共同承擔的安置配額由4萬人大幅增加至16萬人,面對如此浪潮亦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此外,一次性的捐助也許容易,但當可見的將來下北非及中東的移民及難民潮難以解決,國家以及公民社會是否持續地介入,還是回到「各家自掃門前雪」,不少國際人道災難的善後工作或可作參考。因此,討論的重點不應集中在這些慘情畫面及數字,而是如何有效處理問題。
借歐洲問題強化全球治理制度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潮及難民潮,英國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提出要徹底解決問題,或須考慮是否加入空襲伊斯蘭國行列,藉打擊伊斯蘭國以重建當地秩序,好讓申請庇護者可以盡早回家。而面對不斷湧入的移民,國際社會開始質疑部分海灣國家並沒有接受來自敘利亞地區的申請庇護者。台灣有民眾在網上媒體組織「全球難民日」(註︰聯合國的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為每年的6月20日),鼓勵各地有心人到美國駐當地代表示威,藉以向美國施壓令其介入事件及停止對敘利亞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