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統一/分裂的議題上,無論是泛突厥主義維吾爾知識分子或親蘇維吾爾知識分子都無一以貫之的立場,是否支持統一/分裂,往往受限於當時當地的地緣政治環境。
近日,捷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昂(Ondřej Klimeš)出版的《以筆抗爭:維吾爾民族和民族利益的話語(1900-1949)》則幫助學術界填補了「近現代維吾爾認同如何發生」這一空白。林昂從活躍於1900-1949年間的維吾爾知識分子入手,分析他們所寫歷史著作、小說、詩歌、回憶錄、宣傳冊中的民族和民族利益話語,來還原維吾爾民族認同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這些精英對民族利益定位的變化。
林昂發現:19世紀新疆突厥語穆斯林已經形成基於宗教的准民族共同體——穆素爾滿(Musulman, 維吾爾語中為「穆斯林」之意,筆者注)。「穆素爾滿」具備形成民族的幾個特質:群體邊界、領土、民族起源、血緣神話、共同信仰、共同生活方式、 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及群體認同感。這些特質在同治新疆回亂期間轉化為當地突厥語穆斯林聯合起來反抗清廷壓迫的社群動員(Communal Mobilization)。在毛拉·穆薩·賽拉米筆下,此時維吾爾社會尋求的民族利益是在新疆推行良治(Effective Administration)以及保障當地突厥語穆斯林的福祉,支持阿古柏趕走腐敗的清廷勢力則是實現民族利益的表現形式。
在第二章,林昂提出了幾個促使准民族的「穆素爾滿」認同向現代的「維吾爾」民族認同轉變的外部因素:清末民初中國內地的民族主義運動及話語構建;奧斯曼/土耳其的現代化和民族主義運動;沙俄突厥語穆斯林倡導現代化改革的賈迪德運動和試圖構建現代突厥民族的泛突厥主義;蘇聯推動民族識別的肯定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