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鄒崇銘:基建運輸已和賭博無異

「鐵路+物業發展」模式過往雖然取得成功,但卻並非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日前港鐵宣布中期業績,由於期內錄得將軍澳「緻藍天」售樓進帳,令核心純利急升至逾68億元,大增55.5%,港鐵強調這並非一項經常性收入。不過港鐵新項目超支問題未見止血,至今南港島線和觀塘延線已超支30億,高鐵香港段造價更大增138億,港府如何處理暫仍未有定案。但我們卻可以很肯定地說,基建運輸已變成風險最高的投機行業,恍如傾盡全副身家放手一博似的。而港鐵則由令港人驕傲的成功發展模式,很大機會搖身一變,成為一盤尾大不掉的爛攤子。

低效低能的「大白象」

長期以來,港府均號稱「積極不干預」,又或起碼要做到「小政府,大市場」。但單是從基建運輸看來,這完全已是一個掩耳盗鈴、自欺欺人的謊言。從1985年開始,政府會將土地收入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只限用作基建的「非經常性支出」,形成不斷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巨額基建投資成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最大得益者是在沿線坐擁有大量資產的財團;但一旦因規劃失誤而投資失利,承受數以百億計損失的卻是納稅人。

正如中文大學前副校長廖柏偉指出,1980年至1997年地價總收入為3092億元,工程總開支則是2184億,因此「地價淨收入盈餘」為909億;1997年至2013年地價收入上升一倍至6104億,但開支卻上升了一倍半達5542億,盈餘僅為562億(註一)。廖柏偉是特區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成員,他原試圖告訴大家,地價盈餘偏低不足支持經常性支出的增加;但他卻竟完全沒有注意到,問題關鍵是工程開支增長過快,基建愈益成為低效低能的「大白象」工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