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曾國平:積極不干預和適度有為之爭?

心水清的讀者,都看得出兩個相似的字眼(「積極不干預」和「適度有為」)皆空泛,是講就容易做就難的理想。

最近,特首梁振英和自由黨鍾國斌就「積極不干預」和「適度有為」展開了一場經濟哲學的辯論。

從字面上講,「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和「適度有為」(我認為譯作optimal activism比較合適)的意思沒大分別。前者,根據前財政司郭伯偉和夏鼎基的說法,指的是自由市場在一般情況下最佳,但政府干預在特別情況下能有較好的效果。後者,雖然特首沒有明確定義,指的應該是政府在有利的情況下可干預市場,解決一些「市場失效」。

心水清的讀者,都看得出兩個相似的字眼皆空泛,是講就容易做就難的理想。難,難在何謂「積極」、何謂「適度」。正如人人都知道飲食要均衡、理財要謹慎,但又有幾多人清楚知道指的是什麼?應管則管、應做則做,是近乎沒有內容的說法;爭論「積極不干預」和「適度有為」,是有點無謂的文字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