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阿古智子,1971年在日本大阪府出生。大阪外國語大學中文系畢業,在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獲得碩士學位,在香港大學教育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在駐中國日本大使館利民工程部門負責各種扶貧項目後,回到日本成為大學教師。現為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本篇文章中,阿古智子以日本視角,審視戰後七十年的中日關係,以及兩國如何增進互相理解。
關於戰爭的記憶
我的家人,包括我的祖父母、父母在內都沒有參與過戰爭。母親家裏有兄弟姐妹8個,而父親的家庭則是一個有10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兩家都比較貧窮。父親曾多次給我和弟弟、妹妹講過因為貧窮,常常只有自己一個人因為去不了學校組織的林間、臨海夏令營而吃不上學校的午餐,在家裏有時為了鍋裏的一口肉和弟兄們爭搶,最困難的時候甚至還吃過紅薯蔓。這些就是我小時候聽到的關於戰爭的回憶。
我出生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高峯的1971年。在我上學的80年代到90年代,正是泡沫經濟時代。泡沫破滅後,人們開始議論是否不應當盲目追求金錢上的富有,而是要關注經濟發展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成本。當時有一種日益廣泛的社會潮流,就是不再從狹隘的角度追求國家利益,而是從國際社會或者全世界範圍來考慮問題,認可多種多樣的文化和不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