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關信基:為香港民主發展把脈(一)

兩地政府誤會一國兩制是既有的特定事物,不把它看成是一個有待中港共同建構,而不斷發展的過程。

關信基:為香港民主發展把脈(一)
關信基: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屬於英國,回歸後是中國,民主與否,都不能自決。圖為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156年的英國殖民統治,主權回交中國。

2015年6月18日,香港立法會否決了政府的2017年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簡稱特首)選舉辦法草案。它賦予選民一人一票選舉特首,但候選人要先經過提名委員會的篩選。有人說,這是機不可失,應先擁抱,後改善。民主黨派則認為方案不合理地限制了提名權和參選權,不值得支持。方案的否決表示來屆的特首將按舊辦法產生,新的改革機會遙遙無期。民主發展還有出路嗎?

政體變遷──無論改革、革命或兩者兼備──結果都難以預知。正如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權,卻未能建立民主,還得經歷恐怖統治和拿破崙稱帝。折騰幾十年後,大家不得不認定法國民主無望,皆因中央集權的傳統、愚忠的軍隊和保守的天主教文化都不可動搖。豈料普法戰爭拿破崙被打敗後,法國瞬即建立了民主的第三共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香港回歸後,立法會的選舉辦法改為比例代表制,目的在防止民主黨壯大。當時誰都沒想到,其結果是小型政黨的保護傘。

影響政體發展的因素有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偶發性)兩類。偶發性因素,比方最高領袖的意外身亡,難以預料。系統性因素,無論是結構或人(能動者,見),則較易估算。香港的命運也難逃避這些因素的影響,出路也得考量它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