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5月,twitter 上默默興起了一個新的話題:「#StarringJohnCho」。很多人知道韓裔男演員 John Cho 是誰,可是初看並不知道「#StarringJohnCho」這話題的用意。根據#StarringJohnCho 帳戶的解說,大家很快明白了這個話題的玩法。只要會用 Photoshop,將電影海報上的白人臉孔,換成韓裔演員 John Cho 的臉,再分享這張海報出去,就參與了這個話題。「#StarringJohnCho」很快就激起熱度,觸及百萬用戶,端傳媒記者就此採訪了「#StarringJohnCho」發起人 William Yu。
採訪/整理:張書瑋。錄音整理:曾曉渝
「那真是很奇特的一個時刻啊。」William Yu 這樣回憶起3月今年奧斯卡頒獎禮的那一幕:大會司儀 Chris Rock 請了數名亞裔兒童上台,這些小朋友都打扮成會計師的樣子,很快被 Chris Rock 開了玩笑。「要知道今年因為#Oscarsowhite 這個討論,大家熱烈討論奧斯卡欠缺多元化的問題。不同人群應該得到公平的待遇。恰恰這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例子。」美國的亞裔族群很快群起抗議,24位亞裔的學院成員連署發聲,包括導演李安,潘禮德,製作人 Janet Yang,演員 George Takei(武井惠鄉),Sandra Oh 等均簽名表示不滿。
紐約的數字分析師
William Yu 並不是影像創作人士,他是一位25歲的數字分析師,住在紐約。身為韓裔美國人,他相信這一個「特別」的玩笑真切反映了美國社會中亞裔的位置:「我們是時候要思考一下,亞裔美國人該不該接受這種待遇?或者站得更高一些,我們美國人該接受這樣的待遇嗎?」
奧斯卡的這次風波,為「#OscarSoWhite」帶來的爭論雪上加霜,很多華裔團體紛紛支援。故事卻並未到這裏就結束了。四月中,迪士尼與漫威發布了電影《奇異博士》預告片,讓全世界看到 Tilda Swinton 的扮相:她將在電影中扮演角色 the Ancient One——一名藏族僧侶。這一幕勾起大家的回憶,因為荷里活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就用白人出演華裔角色,拍攝了作家賽珍珠的名作《大地》(1937)和《龍種》(1944)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中原著的所有角色都是華人,主角均由白人擔綱,其中不乏 Katharine Hepburn 這樣的巨星,兒童角色找了華裔小孩扮演。
論至此真正開始廣泛討論,亞裔角色在荷里活是否真如此無人勝任?大家再度回顧七八十年來美國電影的多元化歷程,提出了「Whitewashing」這個語彙。
幾天之後,夢工廠公布了日本動漫《攻殼機動隊》改編真人版的片段,其中扮演日本機器人的演員,是紅星 Scarlett Johansson。片商透露,將通過特技使 Johansson 的臉看起來更像是東亞人。輿論至此真正開始廣泛討論,亞裔角色在荷里活是否真如此無人勝任?大家再度回顧七八十年來美國電影的多元化歷程,提出了「Whitewashing」這個語彙。
一份荷里活多元化調查報告
這不是突然冒出的兩個「Whitewashing」例子,這些年不停有白人女星扮演亞裔角色的情形出現,結合奧斯卡的玩笑事件,終於讓亞裔人群忍無可忍,他們不希望這個群體再被當作隱形人對待。Yu 一貫熱愛電影和劇集,他很快加入了討論。有一天他讀到一份來自 UCLA Ralph J. Bunche 中心的報告,其內容聚焦2016年荷里活的多元化調查。這份報告顯示,電影的卡司越多元化,它帶來的票房收益越高。Yu 的疑問是,既然多元化可以為荷里活片商帶來更多收益,為何亞裔角色和演員還依然在電影和劇集裏隱形呢?
電影工業的常用說詞是亞裔演員不夠知名,他們不敢想像由亞裔擔綱的電影是什麼樣子。Yu 有一天在電腦上突發奇想,用 Photoshop 程式將美國商業電影海報換上韓裔演員 John Cho 的臉。John Cho 是如今荷里活人氣頗高的亞裔演員,以 Star Trek 中的 Sulu 一角為人熟知。「為何不可以這樣呢?」他迅速在 Twitter 上發起了一個「#StarringJohnCho」的活動,讓網民一起加入,把知名電影海報上白人男演員的臉都換成 John Cho,此時已經是五月的第一個星期,距離奧斯卡的亞裔玩笑事件兩個多月。
「如今,只有1%的主角可以由亞裔扮演。但如果多元化可以帶來高票房和投資高回報,#StarringJohnCho 可以為讓你在今天就看到荷里活明天的景象。」
Yu 為此製作了一個網頁,網頁上面寫:「如今,只有1%的主角可以由亞裔扮演。但如果多元化可以帶來高票房和投資高回報,#StarringJohnCho 可以為讓你在今天就看到荷里活明天的景象。」網頁推出了幾款已經修改過的海報,供讀者轉發出去,其中包括《復仇者聯盟》,《火星任務》這樣的動作電影,也包括《心跳500天》這樣的愛情小品。「我們亞裔很有才華,一心多用,只要沒有特別的限定,很多角色亞裔演員都可以扮演。」他說。
和所有被忽視人群都有關係
話題「#StarringJohnCho」在 Twitter 上迅速鋪開,效果超過了 Yu 的想像。當問及他的感受時,Yu 能清楚數出頭三家邀請他做訪問的傳媒。「我一開始只是想發起一個討論。我的確也覺得這話題是一個新的討論多元化的方法。我沒想到關注度會這麼廣。」採訪他的傳媒越來越多,John Cho 本人也轉發了這個活動,給了相當正面的評價。Yu 在網頁上特地標明,Cho 並沒有真的參與這個活動。我問他是不是有一個團隊負責在平台上推開「#StarringJohnCho」,他直接又清晰地回應:「我背後沒有團隊,就是我一個人。」
「這不是只關乎於亞裔美國人的形象代表,它和所有被忽視的人群都有關係。」美國電影銀幕上有很多人群都未得到很好的對待。非裔美國人,拉丁裔,LGBT族群,Yu 在銀幕上見不到他們的合理形象,有時候各種角色只是配合故事的多種結合或者一種演員組合的「政治正確」。他認為多元化是這次討論的首要課題,更希望這討論可以貼近大家,持續進行下去。
「這不是只關乎於亞裔美國人的形象代表,它和所有被忽視的人群都有關係。」「如果你在這個工業內沒有存在感,表面上就沒有人想要來代表你的形象。他們的思維裏面就不會在意卡司的多元化。」
「我們隱形太久了,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能做點什麼。」Cho 轉發 twitter 時這樣寫。當荷里活的商業電影不斷需要 Tom Hanks 和 Harrison Ford 這樣的巨星,很多演員都沒有機會出頭。業內默認,除非你是一個白人異性戀男演員,否則你的演員之路將困難重重。「可是現在著重敘事,著重戲劇的電影多了,以前是明星造就電影,現在是電影造就明星。」我們討論着電影工業裏的演員和明星,Yu 希望更多亞裔可以參與幕後工作,更多亞裔導演,更多亞裔製作人,更多亞裔投資人,「如果你在這個工業內沒有存在感,表面上就沒有人想要來代表你的形象。他們的思維裏面就不會在意卡司的多元化。」
各地亞裔加入討論
話題也伸向他沒有想過的版圖:「我一個朋友有一天告訴我,她媽媽在韓國的新聞裏見到這個話題了,但當時沒想到是我。」原來不只電影可以超越國界,一個 twitter 話題也可以。各個地區的亞裔加入討論,讓 Yu 備受鼓勵。除了看到其他亞洲人對這話題的關切,也從另一面證明荷里活決策者的錯誤,他們怎麼會認為亞洲人喜歡看到白人來扮演亞洲角色呢?亞洲人也期待在電影裏看到亞裔的超級英雄。
很多亞裔演員都加入了「#StarringJohnCho」這個話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WhiteWashing」,Yu 沒有想過匿名,他在所有報導中都公布了自己的信息:「我想我還蠻自豪的,提出了這個討論,讓很多人參與進來。」他的朋友,甚至同事都有支持,「他們不見得全都把這件事掛在嘴邊,可大家都意識到多元化問題了,意識到亞裔面孔的缺席。」大家承認這種不足存在,Yu 也感到很開心。
類似的活動和討論也開始興起,有人發起了一個「#StarringConstanceWu」的活動,與「#StarringJohnCho」類似,不過話題的中心人物變了華裔女演員 Constance Wu。同時,媒體和觀眾如今也更加重視ABC電視台的處境喜劇《Fresh Off the Boat》,這是美國第一個主要角色全部由亞裔演員擔綱的電視網主力劇集。我們提到最壞的打算,Yu 也想過這話題可能沒有什麼反響,畢竟他使用了一個知名藝人的形象,用很強烈的意見探討這個很敏感的問題。如果很多人不喜歡,這個話題可能很快就會結束,「還好事情沒有這樣發展。」
媒體和觀眾如今也更加重視ABC電視台的處境喜劇《Fresh Off the Boat》,這是美國第一個主要角色全部由亞裔演員擔綱的電視網主力劇集。
有好幾家亞洲的傳媒接觸到 Yu,他為此特別開心。得知端傳媒來自香港,他就講起自己和香港的緣份。「我很喜歡香港,」在1995年到2002年,Yu 在香港常住了七年,在一所中文國際學校唸書,學會了普通話。「我掌握的語言程度依次是英文,普通話,西班牙文,韓語。」他笑了,「韓語其實是我掌握最差的一門語言。」
出生在美國,他對韓國的很多流行文化也十分有興趣,喜歡導演朴贊郁的電影《Old Boy》。如果美國流行文化裏多一些亞洲元素,亞裔面孔,他絕對喜聞樂見。儘管#StarringJohnCho 不會變成全職,他依然喜愛着自己現在的工作。不過 Yu 說,支持亞裔美國人的文化,改變亞裔在社群中的位置,根植在他的心裏。
六月中,Yu 和 Cho 終於第一次見面了。Cho 興奮地和 Yu 玩自拍,放上 twitter 給網友們看。Cho 開心地在網上寫道:「真是太好了,終於能證明#StarringJohnCho 這個話題不是我媽媽做的呢。」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