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树有如教育孩子:五问香港为何塌树15000

塌树还可以抢救吗?香港一棵树为何有三个机构管理?为何他们头重脚轻容易倒塌? 香港两位树木学者——“树博士”詹志勇和树木管理系讲师邓铭泽为我们解答。
蓝田丽港城内的道路上,一棵塌树遭锯掉。
香港

9月16日,超级台风“山竹”袭港前夕,全城进入戒备状态,大厦玻璃窗被满满黏上“米”字,地下停车场停泊的车辆早早被驶走,市民纷纷留家避风,遗下路旁的树等待暴风来袭。

“山竹”离港后,城市大多数地区水电供应如常,交通在24小时内大致复原,台风翌日,八号风球除去,香港火速复工,在拥挤而困难重重的返工路上,市民发现:大片的树东歪西倒,倒卧路旁。风后两天,发展局更收到14,799宗塌树报告,塌树情况史上最严重。

到底是“山竹”过于强大,还是香港的树木疏于保养、种植不得宜?端传媒访问两位树木学者——香港教育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詹志勇和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树木管理系讲师邓铭泽,了解塌树情况,反思“山竹”为香港带来的启示。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树木管理系讲师邓铭泽。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树木管理系讲师邓铭泽。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台风“山竹”袭港塌树严重,原因何解?

邓铭泽(以下简称邓):主要是风力太大,每个地方皆有塌树个案,即使在公园有广阔空间生长的树也无可幸免,但情况亦揭示了当初种植不善,比如塌树根部大都呈正方体状,显示生长空间有限。在香港,七米大树的花槽建议体积是一立方米,反观美国的是28立方米,加拿大的是30立方米,澳大利亚更有40立方米,但香港空间有限,难以跟从外国标准。

詹志勇(以下简称詹): 天灾也是人祸,“山竹”风速接近每小时200公里,的确是强。但我观察到,被吹倒的树不少是连根拔起,根又小又薄,证明种植土壤位置不足,头重脚轻。在大自然生长,树根起码有树冠阔,甚至有两三倍,在城市不能奢求有同样的种植条件,但花槽不能太小,尽量有足够空间让根部抓紧土壤。另外土壤含有太多沙石,没有黏性,若风太强,树会轻松被吹至连根拔起。

端:本港有数棵古树倒塌,复原可能性高吗?

邓:拯救树木有数天的黄金时期,如树木连根拔起,曝露在阳光底下,树木容易干枯,要保护倒塌的树木可以用保湿根球,或切除部分根部,待树木长出新根,以便扶正。我见1881 Heritage的百年细榕倒下,看似整个根部散开,恐是回天乏术了。但榕树再生力很强,可以用细枝移植成小树,至少留个纪念。

詹:我发现坚尼地道的地标古树柠檬桉倒塌了。它有20多米高,是坚尼地道最高最漂亮的树。它树脚齐口断裂,树干完全脱离根部,细看发现树根发霉,早被真菌入侵,根亦太小,无力抵挡强风。由于树干已脱离根部,柠檬桉复原机会极微,非常可惜。

香港教育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詹志勇。
香港教育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詹志勇。

端:一棵树从种植到保养,中间需特别注意什么?今次塌树反映到管理程序不善吗?

邓:平日巡查时间不足,保养粗疏。香港树木由政府部门综合管理(编者注:例如路政署负责管理路旁人造斜坡/挡土墙及快速公路的树木,房屋署负责管理公共屋邨的树木),而各部门会将树木管理工作外判给承办商,由承办商选树种和种植,并每半年至一年进行检查和修剪,但有些承办商会再外判修剪工作予其他承办商,并再雇用独立评估员,换句话说,一棵树落地后会由多至三间公司管理,检查报告动辄数百页,政府职员一人管理上万棵树,要处理海量文件,监管难度大增,工作难免流于粗疏。树林管理员惯常暴风前和雨季前会修剪树木,但今次风确实是大,树木倒塌难以避免。

詹:一棵树能健康成长,从选地到保养的工作就如铁链般环环相扣。首先,地要阔,种植点要有充足阳光,风不能太大,土壤要优质,选择合适树种,树苗要健康,经常打理修剪。香港长期忽略打理土壤的工作,花槽体积有限,土壤被压得实,不利根部伸展,难而平冲。

台风前加固是临急抱佛脚,养树有如教育孩子,是长期工作。与其问政府台风前做了什么,倒不如不想想政府长期做了什么。

端:树木管理制度有哪些地方極需改善?

邓:香港路窄人多是个挑战,比如尖沙咀路特别窄,硬塞下花槽,空间有限,不利树木生长,导致倒塌危机,最后可能须砍下来,避免祸及路人。所以,与其硬推绿化,我宁可留下一块空地。

另外,香港没有设立本地树艺师考牌制,欠奉本地专才。现时香港树艺师须参与海外考试才获得牌照,温习内容中没有本地树种,以致有部分树艺师可能只认得海外树种,欠缺本地树种知识,更不了解本地政府架构,文件管理能力有限。我常说,树艺师可借镜中医师,加入本地考牌制,取代传承制。

立法是树木管理的最终目标,希望政府十年内推出《树木法》。现时香港未有针对树木管理的法例,2010年成立的“树木办”只为政府部门订制指引,没有约束力,部门未必立马采纳,前线工作亦有影响。若有明确条例,可以给予树木管理资历认可,保护行业。

詹:香港不是第一次经历台风塌树,失望的是,我们没有从过往台风中学习,一直未有改良农务技术,重蹈覆撤。

政府部门一直采用投标制,价低者得,种植和保养树木的技术水平未必在考量范围,树木愈剪愈坏。我早在2002年草拟《树木法》交政府,记录种树整套步骤,建议组织委员会,广纳意见;成立奖罚制,用罚款成立绿化基金;更建议成立树木管理员发牌制。但政府多年来只是像人肉录音机般,每次塌树杀人后,口说“会认真考虑《树木法》”,但一直未有实行。若当初2002年政府有接受我的提议立法,香港树木管理水准应大有改善。今次多棵市民深爱的树倒塌,政府应认真实行立法。

香港各方面都发展成熟,唯独树木管理水准落后,可能香港真的是超级商业社会,凡事金钱挂帅,绿化置于不理,令人感叹。

台风山竹吹袭过后,彭福公园内一棵30 年生命的呈巨伞形状的细叶榕,被吹到连根拔起。
台风山竹吹袭过后,彭福公园内一棵30 年生命的呈巨伞形状的细叶榕,被吹到连根拔起。

端:其他塌树会如何处置?要多少时间处理全港塌树?

邓:现有民间艺术家回收塌树作创作材料,但树木数量庞大,他们消化不了。而扶正塌树需动用大型起重机,更需要团队合作,亦非常耗时,成本比直接弃置塌树高出更多,加上塌树过多,影响交通,清理塌树为燃眉之急。所以,15,000棵树倒塌,就等于15,000件送往堆填区的垃圾。

政府有560名正清理塌树的人员,每名只能在一天内处理一棵,有些大树更需要团队合作,尽管政府人员马不停蹄,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清理全港15,000棵塌树。

詹:外国一般不会将塌树当垃圾处理,他们会先评估剩下根部有多少,状况如何,如有足够余根,情况良好,会想办法营救。香港今次大量塌树,我没有听到任何营救案例,我对此感到失望。

台风过后回收木材要有完备计划,而香港根本没有。一个完备的回收计划中,首先要培养本地环保工业,提供土地及技术支持,但环保行业弁利空间不大,政府要多加支持。

处理枝叶最好是把它们压碎用作堆肥,养树养花,或卖予农夫作有机肥料,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大型树干则可压碎成铺地物料,尤其在新种植树底下,可避免野花野草生长,外国亦会砍碎树干,制成柴木,可生火取暖,但香港气候暖和,没有这个需要,少了一条出路。

始终今次塌树数量多到史无前例,清理人员已努力工作,效率非常高,主要通道上的塌树会先被清理,希望市民耐心等候。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台灣也是差不多狀況。每次颱風後行道樹倒榻一片,總是各方議論政府照顧路樹不甚專業,總是倒了又種種了又倒,沒有足夠地域讓根好好延伸成長。只是這次香港許多老樹斷折,讓人傷心

  2. 把喬木當盆栽應該是國內大城市的通病了,同在珠三角的廣州山竹過後第二天幾乎所有路段都有倒塌的樹木,被連根拔起的多是樹幹粗壯的類型。這些倒下的大樹被迅速切割回收運走,沒有人想想它們是不是還能搶救一下。在這個層面上,除了千年古樹,其他喬木和廣場上定期更換的盆栽沒有什麼兩樣。鋪設道路的時候覺得它們的根礙眼,於是一鋸了之;颱風過境它們頭重腳輕倒下,又嫌棄它們阻擋道路增加工作量。為了幾棵樹重新設計道路無疑是高成本的,於是下一個颱風過後又是一邊嫌棄抱怨一邊清理倒下的大樹。

  3. 看似先進,繁榮的金融城市卻是如此短視無知

  4. 很好的文章👍希望經此一災,能夠開啟民智有關如何養樹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