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用事实击败“事实”?论特首辩论Fact check

Fact Check 能看到候选人确实有表述不准确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地。
编读手记

3月14日,香港七间电子传媒(香港电台、无线电视、凤凰卫视等)联合举办行政长官选举辩论,三名候选人曾俊华、林郑月娥和胡国兴首次同场辩论。通过电视直播可以看到,在辩论现场,林郑居中,胡位其左,曾居其右,三人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

选举和传播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选举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塑造。以往的辩论多采用电视直播形式,设有主持人和现场提问环节,虽然有互动,但候选人的回答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观众多是看现场的表现,而不会去想候选人所说是否属实。今年的辩论,媒体表现多了一大看点:端对此次辩论做了全程、即时的 Fact check 。

Fact check 即事实核查。端介绍,Fact check 是核查三位候选人辩论中所谈及的观点和政策资料是否准确,是否和以往相符,是否有隐瞒其他信息等。

辩论时间是晚上8点至10点,端当晚就推出了完整的 Fact check 清单,格式是辩论人说话时间、说话内容和 Fact check 内容,相互对照,一目了然,基本上做到了即时和清晰。

笔者统计,这场辩论总共核查19次,对候选人的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数字问题、同一件事前后说法不一、不符合相关法律条例、违背客观事实等,从中能看到候选人确实有表述不准确之处,但 Fact check 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Fact check 方法:用数据说话

数字核查占 Fact check 比较大的比例,方法是用更权威的数据来证明当事人的数字是否准确。如林郑说“居屋的资产上限只是5万多”,Fact check 找到房委会2017年2月的资料,显示“一人申请居屋的入息限额为26000元,资产限额为85万元”;曾俊华说“担任财政司司长开始,2000亿增至今天的5000亿元”,与《财政预算案》中的数字也有较大出入。

Fact check 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政府档案、民调机构以及 NGO,如引用财政预算案、房委会资料等政府公开数据,以及港大、中大民调数据。在 check 曾俊华提到的土地问题时,引用的是“本土研究社”的数据,这是香港一家关注本土发展及社会问题的 NGO。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不会自己说话,引用数字必需注明出处、背景。谈到“民望”,林郑说她比曾俊华高3个百分点,Fact check 发现,这个数字是“香港研究协会”公布的民调,它是建制背景的,而港大的民调则显示,曾俊华明显高于林郑。相对来说,大学的民调要比具政党背景的民调更有说服力,但因此就证伪,似乎缺少力度,要知道大学民调结果也常常引发争议。

对没有数字的事实,核查方法主要是用候选人早前的公开言论,来证明当事人的前后说法矛盾。如林郑说“为政府省钱,我连助理都没有聘请”,Fact check 找出林郑上任时聘有政治助理的事实。对同一件事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在其他候选人身上也有出现。胡国兴在辩论时说“我一句都没有说过退选”,Fact check 则找出其去年“若与曾俊华票源重叠,会慎重考虑退选”的说法。

Fact check 有偏向?

在核查次数上,笔者统计,林郑14次,曾俊华2次,胡国兴3次。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以致有网友表示 Fact check 是否只 check 林郑,而不 check 曾俊华。这极易引起读者的误解。

在香港,特首候选人的民意倾向是较为明显的,曾俊华的支持者主要来自泛民,林郑的支持者是建制派,如果媒体的 check 出现偏向,很可能导致读者产生错觉,认为媒体是持有立场的,那不仅失去了作为 Fact check 第三方的权威和公信力,媒体形象亦会受到影响。

Fact check 是利用事实来证明,或呈现前后不一的矛盾,这就需要候选人的表述尽量客观,或是提到了之前曾说过的事情,那样才有 check 的可能。最容易 check 的当然是涉及数字,但如果候选人表述抽象、模糊,没有具体的数字、比例,且又不是可以查证的客观事实,check 起来就比较麻烦。

端也尝试 check 抽象问题。曾俊华说公屋压力是“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土地”,Fact check 引用本土研究社的数据,显示有较大比例的荒地,并不是完全没有土地。胡国兴说“很多工厂单位现在没用”,Fact check 找到的政府档显示,工厦空置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用数字来 check 较为抽象的问题,也能窥探候选人表述是否准确。

关于林郑的 Fact check 次数比曾俊华多,端在回复读者疑问时解释称,是因为在辩论中林郑更倾向引用自己过往的工作和具体例子,而曾俊华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概念,最终导致林郑“可 check 之 fact”较多。

不同的候选人有不同的表述,这可能涉及到候选人的辩论策略、表达方式等问题,Fact check 确实难以顾及。端也表示,在下次的选举辩论 Fact check 之中,除了“事实核查”会增加“背景补充”,在候选人选用抽象理念内容时,能够提供全面的背景介绍。

辩论中林郑更倾向引用自己过往的工作和具体例子,而曾俊华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概念。
辩论中林郑更倾向引用自己过往的工作和具体例子,而曾俊华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概念。

Fact check 真的中立客观吗?

从端最后呈现的 Fact check 清单可以看到,Fact check 大致是客观的叙述,没有结论和评价,引用内容是政府公开资料和数据,大多原文引用,民调机构也会注明政治倾向。

但即使是单纯的罗列事实,来源、排列的不同,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选择事实本身是一个主观性的动作,这是无法避免的。更重要的是,谁来做 Fact check,才能保证客观中立,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据介绍,此次的 Fact check 是联合杨岳桥议员办事处、时事评论员梁启智及其他专家。议员虽处于较为中立的位置,但议员也有立场,传统的建制和泛民划分就是立场之争。杨岳桥是公民党党魁,是立法会议员,同时也是选委,他的办事处作为 Fact check 一方是否合适?时事评论员属于媒体人士,媒体似乎天然有适合做第三方的潜质。其他专家不得而知。但要做到即时的 Fact check,快速搜集资料、对香港政治的熟悉、对候选人的了解都是必须的。

Fact check 目的是核查候选人的观点和政策资料是否准确。具体的数字、客观事实可以用数据、前后对照等方法 check,但观点如何作 Fact check?

比如,21:19林郑说“我也有亲和力,好多市民都会走上来同我打气。我每次落区,都好愉快”。Fact check 这样写道“林郑落区受到市民欢迎,但亦遭遇抗议”,并举例,2017年3月3日,林郑出席社联论坛时,遭遇多个团体示威。

用单一事实证明一个较为抽象的说法,这样的 check 过程科学吗?另外,核查数字是否需要兼顾语境和当事人的态度?

比如,21:23林郑说“我落区数一数二,曾俊华较少落区”。Fact check 统计竞选期至3月14日,两人 Facebook 专页显示的落区次数,林郑6次,曾俊华34次,补充说明林郑2015年曾多次派传单。

首先林郑说的是“四年半以来的落区”,Fact check 统计的是竞选期以来,时间对不上。再者,如果二人 Facebook 使用频率不一,可能有的落区并没有在上面发布。如果说是窥一斑而见全豹,那选择竞选期的时间段是否公平呢?

林郑20:08说“港独没有空间……我相信只有很少、很少部分的香港人不知道因为什么某种的原因会有这样的看法”。Fact check 引用2016港中大的民调数据,“17%市民支持港独,在15-24群组,40%的人支持港独”。

这个数字的确可以说明支持港独的人比例不低,但如果放在语境下,林郑表达的重点可能是强调“港独没有空间”,该民调同时也显示,认为港独是可以实现的,比例只有4%。不过,笔者亦注意到,Fact check 对核查部分进行了加粗处理,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能避免片面,尽量做到精准 Fact check。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做這樣的對比有意思嗎?香港從來都沒有公正性的第三方機構,什麼民調,都是訪問者事先根據自己的立場設好了的,即使是商臺,在節目裡面,我試過打電話,接線的開始了解你的意見,一旦發現你的意見與節目主持人不合,就收線,根本不會給你可以討論的餘地。遊行篤數,已經不是什麼新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