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十一月底,如果猜错了,请你喝一周的咖啡!”
“那我赌三天的午餐,我觉得不到十二月很难开通。”
这是最近两、三个月以来,香港金融业人士之间最常出现的对话,让他们热烈“赌注”的话题是:深港通正式开放的时间点。
“深港通”指深圳、香港股市交易互通机制,两地交易所建立管道,让符合资格的投资人通过当地券商,自由交易在开放范围内的股票。按目前规画,现在深股通(含创业板在内)开放八百多档股票,港股通约四百多档,俨然成为继沪港通之后,两岸三地最热烈的一场资本盛宴。中国官方暗示,最快十一月中下旬就会上线。
这场盛宴不单影响深圳、香港,包括台湾在内的其他地区也高度关注,在台湾,各界专家更异口同声指出:深港通对台湾的影响,势必超越沪港通。
中国最大量的产业成长动能都积蓄在深圳,如今深交所市值突破三万亿美元,占A股总市值65%以上,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而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以中小、新创企业为主,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所扶植的重点产业,也几乎都集中在此,包括资讯科技、媒体、绿能、生物科技、无人驾驶车等,这让深圳被视为最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亚洲矽谷”的市场。而深证中小指数中消费、资讯科技业,占比也在四成以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汽车业中,吸引美国“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大举买进且获利甚丰的比亚迪,也因此有说法认为,在这里,可以投资到“中国的Google”、“中国的脸书”、“中国的特斯拉”。苹果公司新近亦在深圳成立研发中心,CEO库克(Tim Cook)表示,看好深圳的制造业水准和科技创新能量。
中国将深圳打造为“亚洲矽谷”的决心,不言而喻,但仍有不足之处,“钱进中国不易,钱出中国更难”一向是外资对中国最大疑虑。例如,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每月汇出资金总规模不得超过境内资产净值20%,这一限制从未放宽,更是A股三度叩关MSCI明晟指数都功败垂成的主因之一。
澳盛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指出,尽管从中国的腾讯到台湾的富士康,都在深圳成立,深交所确实有发展为“东方纳斯达克”的基础,但对外资来说,最在意的还是整体政策面、资本环境是否够开放,而非仅仅一个交易所的表现。
沪港通、深港通这样的管道,即是中国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努力。以深港通为例,在深股通(香港投资深股)每日交易额度人民币一百三十亿元、港股通(中国投资港股)人民币一百零五亿元的门槛内,皆可自由买卖陆股,力图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开放,更靠近A股纳入MSCI指数的目标。
(原稿由商业周刊提供,经端传媒删节、编辑,与商业周刊共同发布)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