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3天的团,不榨点油水出来,怎么会放过你。”对香港人而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 高价不一定有好货,但低价一定是陷阱。
而在某些旅游经验不足的内地游客看来,在眼花缭乱的旅游市场,同样目的地,同样行程,最容易打动人的只有价格。
近些年,陆港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就是伴随自由行政策涌入香港的内地游客,个别不文明行为、文化差异以及普遍的一掷千金作派,颇为扎眼。近期爆发的大陆游客苗春起报名香港“低价团”旅游,却在购物场所被殴打致死事件,又一次引爆陆港两地互相指责。悲剧背后,我们想要追踪的,除了失控的旅游业,还有陆客参加低价团的心理成因:
为什么他们愿意报500元的团,最后挥霍50万买一只表?他们心目中的港澳游到底是怎样的?遇到欺骗、威胁、甚至伤害时,他们的状态又是如何?
“你这样的表现在香港是不行的”
在低价港澳团的行话里,大陆游客来香港被形象地称为“卖猪仔”。而“猪仔们”被“贩卖”的集散地在深圳。
在深圳皇岗口岸的出境厅,一个东北团的导游大声吼:“请团友根据我报的名单,依次排序,报到名的要举手。”然后他走到队伍最后,对一个长者不耐烦地呵斥:“我喊你的名字没听到吗?你这样的表现在香港是不行的。”
每天汇集到深圳皇岗口岸的旅行团络绎不绝。他们有统一识别标签,带著帽子,挂著“贵宾证”吊牌,身上贴著有团号的粘纸。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操著不同的口音,有的只会说当地方言。跟著旅行团出门,这是很多内地人第一次去香港旅游时会选择的方式。
从没去过香港旅游的人,对香港有著模糊的好印象。“那边发展得好,经济先进,景色不错,人都是比较有素质的。”一个旅客说。
香港的一切对这些旅客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不熟悉香港,听不懂粤语,不知道怎么坐车,不熟悉香港法规──只知道,“香港跟我们不一样”。导游也正是用陆港两地的差异来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旅客离不开导游。
“去香港好像和出国一样。”来自云南普洱市的70岁老先生一脸兴奋。“女儿帮我报的团”,这是他津津乐道的事。但他不知道旅游团价钱,也没有从导游那里看到过行程表。两地的差异还造成很多信息差,不止一位年长的游客告诉记者:“导游说了,香港打不了电话,就三天时间,也不需要打电话。”他们甚至不知道香港的报警号是999,而不是110。
在哈尔滨参团,坐36个小时火车来到深圳的王女士同样对第一次香港行充满期待,她向记者打听香港有哪些著名的景点,而具体的行程单也同样只有到了香港才能拿到。去香港购物是一早有的打算,“想买点黄金饰品和药。”王女士说,“导游说了不会强制购物,我们相信导游。”但当记者跟她提出,可以自行去香港比较著名的大型连锁珠宝店时,她一脸茫然,对香港品牌她一无所知。
香港一直在大陆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合法、正品、免税,这些印象深入人心。“香港”两个字,就足够成为“品质”的象征。
“香港的东西质量好啊,这么少的钱可以去玩,有人安排吃住,又买些东西,挺好的。”黄娟回忆说。2011年,来自北京56岁的黄娟就曾通过保险公司附送的旅游券来到香港,凭借旅游券只需要格外支付800元就可以享受5日港澳游──所谓的旅游券,就是零负团费的伪装术。
低价团——打错的如意算盘
即便屡屡出事,低价旅游团一直是港澳游中极具竞争力的品种。“游客们只看价钱。”香港中旅内地游客中心工作人员王凯加告诉端传媒记者。
与大多数中国大妈一样,黄娟存了一辈子钱,想在退休后买些心头好。旅游宣传中不停渲染的“低价”概念,一下子击中了他们前半生“能省则省”的消费观,从负面的角度看,就变成“贪小便宜”。“团费的钱是花出去的,买来的东西则是给自己的。”这是不少中国大妈心里打的算盘。
而参加旅行团,必进购物场所,这种模式对大陆游客并不陌生。参加过从广州到香港98元一日游的游客Ivan告诉记者,那些第一次去香港旅游的团友中,有些人还希望导游能多介绍购物点,多留出购物时间。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王小雅看来,去香港的攻略就是“买、买、买”。
但很快,报名价格太低的旅行团的人们就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黄娟来香港的第二天,就发现自己被保险公司卖了。旅行团安排他们去了钟表店、珠宝店、巧克力店、保健品店等等。从头到尾,黄娟都不知道北京的领队和香港的导游属于什么旅行社。她记得香港的导游自称香港人,但说流利普通话,大力推销让旅客买东西,也不隐瞒自己可以拿回佣。
“我们来这里团费这么便宜,就是要靠你们多买东西啊!”“我的工资跟你们买东西东西有直接关系啊!”黄娟记得,导游不停说这些“大白话”。
黄娟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店,从门口看不出店有多大,但进去以后“一个门接著一个门”,最后就看到一间很大的店铺,数十个服务员都说流利普通话,“一对一盯著你,直到你买了东西为止”。而在珠宝店,推销的则是“保佑升官发财保平安的”手链,石头、木头、水晶、钻石的都有。
“服务员都说,香港品质有保障,又免税便宜,香港的金都是纯的,不像内地有假货,”黄娟说,“我们听了肯定会买,上了年纪的人禁不起人家哄,人家一说好,就买了,给小孩、老公、老婆买。”最后,黄娟花了六千多元,为女儿买了一条水晶项链。在她的旅行团里,她的花费算少的,花费最高的是一个“山西暴发户”,花了50多万,一般人都花几万块。
黄娟的女儿常常自由行去香港,不参加旅行团,她总是跟黄娟说,旅行团带去的定点购物商铺卖的都是杂牌假货,但黄娟有点不相信:“香港没有假货,都是免税的真品,是吧?如果我们知道有假货,肯定不会买了。”
然而,根据香港公布的《内地访港旅客投诉统计》,每年关于“销售手法”的投诉高居榜首,2015年1月至9月,销售手法投诉高达718宗,“产品质量”的投诉紧随其后,高达268宗。
即便有假货,也是索赔无门。低价团的游客很多都没有合约保证,在寻求旅行社解决的过程中常常被一口回绝,他们会告诉游客:“如果是在香港买错东西了,请找香港投诉。”维权成本如此之高,很多游客只好作罢。
2014年,大陆出境旅游的人数高达1亿人次,其中,四成游客选择香港。这些游客的体验,构成了他们对香港最直观的认识。反之,亦然。
香港旅游发展局拍过一套宣传片:《乐在此,爱在此》。而对那些在旅游大巴和强制购物点中感受香港的游客而言,这段回忆并不美好,香港更多留给他们的是黯然神伤,一去不回头。反之,亦然。
(研究员黄翠莲、实习记者林颖娴对本文亦有贡献)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