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5年区议会选举结果显示了政治生态有何改变或转变趋势?对中央、特区政府、各个政党派别将会有何启示?
两大社会板块的新常态
去年各方所做的有关政改、8.31人大常委会决议、雨伞运动等一连串民意调查,都反复确认了反对政府政改方案和人大决议,以及支持雨伞运动的,有三成多至四成的坚定支持者。
今次区选的投票率破了纪录地高达47.01%,总票数为144.4万,比起2011年区选增加了26.4万。当中泛民主派候选人的得票增加5.3万,加上被传媒笼统称为“伞兵”候选人得到的7.3万票,共占了新增票数的47.7%。这两个组别的候选人所得的票数,占了总投票数目的36.35%。在一些建制派原本占优势的公共屋村选区,泛民总得票数均显著上升,建制派得票总额不升反跌。
亲建制派候选人方面的得票,占总投票的53.35%,比起2011年的51.52%略有增加;而其他候选人的得票比例,则由2011年的14.67%,减少至10.31%。
泛民派加伞兵今次共取得114个区议会议席,只占总数431个议席的26.45%;但重要的是支持他们的选民接近四成。一直以来,区议会选举着重长期植根社区、服务街坊的工作往绩,故建制派占有优势;而雨伞运动招致了六至七成市民不满,建制派又倾尽全力去 vote them out。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见这近四成选民的支持度是坚实的。
社会两大板块(五成对四成)的新常态已渗透到社区层面──一方为特区政府与建制派政党和社团的支持者,以及对雨伞运动和泛民派有反感的人士;另一方为泛民政党的支持者,曾参加、支持,或同情雨伞运动的人士,以及对现时特区政府施政不满的市民;以上当然包括为数不少的年轻人。
这就是政治学者所说的,在多元社会出现的“板块分裂”(segmental cleavages)而造成分割的社群。
新板块是温和本土派基础
这个近四成的板块(segments)不再是传统的“泛民派”,因为它不像以往那样,都是由几个泛民政党所领导和代表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它是在否决政改和雨伞运动后所产生的松散和多元化的新板块,其共通点是对现有体制和特区政府施政的不满,希望推动改变,争取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对于具体争取什么、如何争取、如何改变等没有清晰想法,但不大可能是港独,不会是企图推翻特区政府,因为他们明白──雨伞运动这样大规模的抗争都不能取得任何具体成果,又有何力量足以强大到搞独立和推倒政府呢?
激进泛民派和激进本土派在这次区选中一败涂地,而所谓“伞兵”、“本土派”、和“政治素人”的新当选人,都是以表现出温和、勤奋、诚恳、正派、可靠、专业、有活力等素质而致胜。但实质上他们大多数是“温和本土派”。
激进派其实在雨伞运动结束时已走到尽头,因为在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眼中,他们的所谓激进,技止此矣;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进一步的激进行动或计划,让市民相信他们的路线可以有效。激进派今后只能在个别事件中起干扰捣乱的作用,伺机而起。
今次区选结果,将会推动传统泛民政党向温和本土派靠拢或发展,所以这近四成选民的板块将会是温和本土派的民意基础。
当权者在考虑未来数年的管治和施政时,要充分认识到,要减轻“板块分裂”所造成的社会对立矛盾,要令施政较为顺畅,不可能用围剿、消灭、打倒所谓“反对派”(甚或采取“斩首”行动)的方法而达到成功,因为愈是加大力度这样做,只会令这近四成选民的板块更加凝聚牢固。
求变、求新、求多元化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这样的例子──较为年轻的候选人和所谓“政治素人”打败远为资深的对手及在任者,胜出大选而当上总理和市长,例如加拿大43岁的贾斯汀.杜鲁多(Justin Trudeau)总理、希腊41岁的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总理、台北的政治素人柯文哲市长。他们的胜出自然和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关,但他们的年轻活力、清新正直的形象、对社会不公义和政府施政失当的敢言批评、没有千丝万缕的政治利益嫌疑的背景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政治权力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可以导致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引致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困难,加深了99%对1%内的权贵互相勾结、唯利是图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代表既得利益的政治领袖和政党的信任逐步下降。另方面,在网络时代,到处不断涌现成功和非常成功的年轻创业者,而科技急速发展带来社会的急剧转变;这些因素都引致“求变”、“求新”、“求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广泛深入地到处散布。
现时香港已有相当程度的政党政治在运作,但政制的设计排除了政党执政的可能。虽然建制派和泛民派政党仍然可以锐意发展及培育年轻接班人,但估计未来有意参政的,将有更多非政党的新组合或单枪匹马的政治素人,因为今次区选充分证明,不加入和不依靠政党仍然有机会胜出。
这亦是现时年轻一代的特点。他们有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意识,喜欢时和有需要时才在某个事件互相连结起来,故此有愈来愈多青年去创业和创办志愿团体的趋势。他们当中有人亦将会以此心态去参政,但不表示他们一定会自此长期“从政”,或者去组织什么新政党。正如不少年轻人可以在几年来转几份工,或同时做几份工作,包括全职、兼职、义工和创业,参政也可能是其中一份工作而已。这样说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描述新一代的特点。特区政府以及我们作为上一两代,是应该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去欢迎更多年轻人参政和从政。
当权者对于2015区选结果,不应单是用政治斗争的角度去分析及研究对策,更应明了时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年轻一代的特点,才能在管治和施政方面对症下药,顺势而为,改善现状;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回应求变、求新、求多元化的诉求,以及温和本土派的冒起。
(冯可强,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总裁)
注:政治派别分类不同媒体各有差异,本文所有数据和定义根据《明报》报导。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