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罗钧禧:巴西“联盟总统制”,是否还有出路?

多党总统制是一个脆弱的政治体制,如果巴西一日不根治这政治结构,政治危机还是会反复再现。
2016年5月12日,巴西参议院通过计对女总统罗塞夫(Dilma Rousseff)的弹劾案。

还有两个多星期,南美洲的首个奥运会就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但过去几个月,巴西吸引世界媒体目光的,却是一堆负面新闻:百年来最严峻的经济萧条、寨卡病毒(Zika virus,兹卡病毒)肆虐、少女遭轮奸──当然,还有一场政治危机。

5月12号,巴西参议院通过计对女总统罗塞夫(Dilma Rousseff)的弹劾案,工党(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 PT)的罗塞夫即日被强制停职最多180天接受调查,其间由属于巴西民主运动党(Partido do Movimento Democrático Brasileiro, PMDB)的副总统特梅尔(Michel Temer,泰梅尔)代理总统职务,结束了PT在这个拉美洲超级大国长达13年的统治。

若以国际标准来看,巴西算是新兴国家典范。上世纪30至8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蓬勃发展。尽管她之后经历了十年的衰退,但到了20世纪末,巴西已成为世界上最举足轻重的新兴国家之一。受惠于21世纪初原材料价格高企,巴西经济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亦能迅速复原,2010年的经济增长达7.5%。这些年的经济成就,使巴西成功帮助接近4,000万人口脱贫、缩小财富差距,也把失业率维持在低位。

2009年首个“金砖四国”峰会召开,更使巴西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三个大国并驾齐驱。巴西相继取得2014年世界杯及下月奥运会的主办权,更曾使不少巴西人憧憬“大国崛起”的来临。

总统弹劾是拉美政治常态

罗塞夫遭弹劾的正式原因,是她于2014年10月竞选连任前违反预算法,隐藏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营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的大规模贪腐丑闻,也是事件的催化剂。虽然没有证据显示罗塞夫涉及贪污案,但事件令民众对罗塞夫政府的施政满意度,从2013年3月的最高峰79%,重挫至今年3月的10%左右。

不过,巴西政治制度设计,其实早已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总统遭弹劾下台的例子,在拉美屡见不鲜。自1985年以来,罗塞夫已经是拉美第18位被迫下台的民选总统。匹兹堡大学 Aníbal Pérez-Liñán 所写的 Presidential Impeachment and the New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Latin America 一书,直指拉美自上世纪80年代回复到民主制度后,虽然军事政变已几近绝迹,但取以代之的却是不断发生的总统弹劾议案。弹劾案虽然是民主程序容许的,但却往往导致政治危机。

拉美国家向来奉行总统制(presidentialism),即总统和立法机关都是各自选举出来的,也各自有固定的任期。在总统制下,若执政党没有在国会里取得多数议席,行政和立法机关便很容易出现政治僵局。而在议会制(parliamentarism)下,行政机关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并没有固定任期;如果执政党在议会失去多数议席,这个政府就会倒台。因此,行政和立法机关间的矛盾相对要小得多。议会制更能产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学界里的基本共识。

有学者统计,自1970年代末,拉美各国的执政党有七成时间,都未能在国会获得多数议席,而巴西更是其中的最佳例子。在过去20多年,没有一个执政党在巴西国会拥有多数议席。2014年巴西国会选举后,国会的政党数目由23个进一步增加至28个,就算是最大政党PT,在下议院的531席中也只有70席,即约13%的议席。

同样奉行总统制的美国只有两个政党,尚且经常出现政治僵局;巴西这种所谓的“多党总统制”(multiparty presidentialism)产生的矛盾,显然只会更加严重。因应多党总统制的弊端,巴西曾经于2006年立法,要求政党须于全国得到最少5%的选票,才能在国会里注册成为政党。但小政党马上向最高法院提出司法覆核,结果门槛被指违宪。若门槛能实施的话,2007年的国会选举,就只会有7个政党,而不是最终的20个政党。

中间派政党 拥有最大谈判筹码

其实早在1993年,巴西就举行过公投,表决应否把国家政制改为议会制。公投最终没有通过,但为了防止多党总统制导致的问题,巴西的政客却开始学会组织执政联盟,使总统可在国会里取得多数议席,让施政得以顺畅。学界称这种政治结构为“联盟总统制”(coalitional presidentialism),而巴西已经是拉美国家中,实行联盟总统制比较成功的例子。

这与议会制里出现“悬峙国会”(hung parliament)时,少数派政府一般须筹组联合政府的情况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巴西总统并没有宪政责任筹组联盟政府。理论上,他们可以以少数党政府姿态单独执政,而为了不与其他政党分享政治权力,不少总统确曾尝试一意孤行。1990年,巴西军政府独裁统治结束后的首位民选总统科洛尔(Fernando Collor de Mello)上任后,就选择独自执政,但这显然是一个高风险的做法,而政治成本也相当巨大。最后科洛尔两年后就被弹劾下台,亦促成了1993年的公投。

自从科洛尔被弹劾下台后,组织执政联盟慢慢发展成不成文的机制。科洛尔之后的三位民选总统──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卢拉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及罗塞夫──都有筹组联盟联府。在今日的巴西,总统须建立一个执政联盟,已成为政治共识。而合作的代价,就是让其他联盟政党分享政治权力,例如给予某些部长或国家机关主管的职位。

这使一些中间派政党──特别是特梅尔所属的 PMDB ──能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也可以尽揽政治好处。PMDB是一个务实的专业政党,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理念。自1994年,PMDB 都不曾派人参与总统选举,但因为它们在每届国会选举都赢得不少议席,使他们有很大的谈判筹码。

无论是 PT 或主要反对党巴西社会民主党(Partido da Social Democracia Brasileira, PSDB)执政,它们都必须与 PMDB 合作。所以,巴西自1985年重新民主化后的每一届政府,几乎都有 PMDB 的踪影,包括罗塞夫政府里的副总统特梅尔及多名部长。由于 PMDB 并不服从于某一指定执政联盟,它会对公众的反应作出相应政策改变。而当罗塞夫失去民众支持,PMDB 就抛弃了她,并且选择退出联盟。特梅尔则留任副总统,等待罗塞夫下台后,接任成为总统。

联盟总统制容易滋生腐败

然而,筹组联盟政府容易滋生腐败。筹组联盟政府须要总统与其他政党作出妥协。有些妥协当然是关乎政治理念,例如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等,但更多时候,这些妥协都只是关于权力和金钱。今天,侍从主义(clientelism)已成为巴西政治的标志;以类似于“蛇斋饼糭”的服务与恩惠,交换政治支持和选票,是政治常态。这些活动都需要庞大的金钱支持,亦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因此,巴西石油的贪腐风暴和政治危机,并没有──也不会──随著特梅尔上台而有所缓解。特梅尔上台才两个星期,就已经有两名部长,因涉嫌阻挠贪腐案的调查工作而辞职,其中包括反贪腐部长西尔韦拉(Fabiano Silveira)。很多其他政治领袖,包括下议院议长和参议院主席,则仍然身陷贪腐风暴中。此外,特梅尔既然曾为罗塞夫的副手,亦难以完全对针对罗塞夫的指控置身事外。可以预见,里约奥运会举行期间,巴西政治将会继续动荡。归根究柢,多党总统制是一个脆弱的政治体制,如果巴西一日不根治这政制结构,政治危机还是会反复再现。

(罗钧禧,香港大学亚洲国际金融法研究院荣誉院士,曾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及甘迺迪政府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及拉美政治等)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