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子壹:大学招生改革,被考试压迫的台湾高中生有救吗?

目前台湾的大学对于“潜在人才”的想像,还没有办法从成绩以外的资讯去筛选学子。

近日,台湾的教育部配合107课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推出的大学考试招生方案改革闹得沸沸扬扬。招联会(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希冀减少学生面对大学考试的压力。大学目的在于收到最好的学生,而高中目的则是尽量能让自己的学生申请进最好的学校。三者的目的存在冲突,体现在这次的改革当中。

目前招联会提出新版的入学考试方案X+Y+P:1、2月高三寒假期间先考新型学力测验(X,简称学测),7月毕业之后再考分科测验(Y),而申请入学时应采计学习历程档案(P,指学生在校所选修的各项课程表现)。

目前台湾的大学招生方式有四种,除特殊选才(指各大学独自招收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外,大部分的考生有三种选择:第一种,3月到5月的“繁星推荐”(指各高中推荐优秀学生给大学的入学方式);第二种,5月到6月的“个人申请”;第三种,8月的“考试分发入学”。

先说,大学招生制度最大的改良,就是大大地减少了目前学测与指定科目考试(办于7月的大学考试,简称指考)的考试比重。目前的学测,考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五科,范围为高中课程前两年(一到四册),而指考则会出现高中三年(一到六册)的题目。

新型学测,先是将采计科目减少为四科,再用分科测验取代指考。新型学测只考国英数乙,社会、自然择一选考;分科测验有则考数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民等科目选考。(注一)新型学测和分科测验能大大地降低目前学测与指考考试范围重复的情形,降低学生压力。但是,新制的考试分发入学也会采计新型学测成绩,另外学习历程档案也会呈现高中各次阶段考试成绩,表示每次的考试都要小心应对。

旧制度下,学测、指考分开考,若学测成绩不理想,不会影响到考试分发入学结果,这样的优势改制后便会消失。好是好在,新制度不再学测指考一试定终身,改而以新型学测、分科测验和学习历程档案取代,将申请大学的成绩基础,分散到高中三年的所有学习结果上面。

简而言之,以目前公布的考招方案来看,招联会的目标,是要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发展多元能力,并降低高中教学中偏重主科的现象。学习历程档案的建立,更是能避免申请资料造假或花钱请人捉刀的现象,也能降低学生准备备审资料的压力。

“申请时间”,大学端与高中端的拔河

那么,日前两百多位高中校长、主任与教师连署反对之处又在哪里呢?主要在两个部分,第一,申请时间延后。第二,新型学测五选四。

首先,之前考招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考试与招生时程的问题。由于旧制度中,学测只考前两年的内容,学生在高三上学期多无心新课程,而专注于准备1月的学测,而下学期3、4月又忙着申请大学,无法安定心情学习。

因此多年来,高三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佳。高中端的连署者希望能把招生时程延后到分科考试(7月)结束以后。若从高中教学来思考,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建议。但若从大学端来思考,就会遭大学联合(除了台大以外)反对。

将“个人申请”入学时程,从5、6月延后至7月分科考试前后,对大学端影响很大。目前制度下,大学有考试分发作为最后防线,在录取学生时,能择优录取。而学生在个人申请时,能选填数个志愿,许多学生会选填比自己成绩高一些的“可能会上”的科系,以及比自己成绩低一些的“应该能上”的科系。除少数非第一志愿不上,或不怕准备指考的学生以外,如果那些“可能会上”的科系没上,而“应该能上”的科系考上,学生会衡量,到底要继续考指考,或者直接报到。大部分学生可能基于不想再考试的理由,会选择报到。因此,除第一志愿外,其他的大学能捡到多个“如果指考分发能够考上更前面的志愿”的优秀学生。

台大以外的其他大学则认为,如果等到分科测验成绩出来后再申请,这些学校“捡到”的优秀学生可能会选择透过“考试分发入学”的方式进入更前面的志愿,而申请上且会来报到的学生,则会是“用考的考不上”的学生。因此,大学端强烈反对延后,导致最后定案者为5、6月申请。

但是,只考学测的申请生与考指考的分发生,两者成绩是否真如大学端预期的有如此显著差异?叶高华(2015)以台湾中山大学为问卷样本,而得到的资讯显示,申请生与指考生的成绩表现其实差不多,这可能是因为,申请入学真的招收到与考试分发同样资质的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这些“捡到”的优秀学生数量不够多,其成绩差异没办法在统计上表现出来。

只是,5、6月申请的新制,与3、4月申请的现制,其实差异不大。大学端的解释是,5月作为申请时程,已将近学期末端,对学生课业影响较小。但主张延后到7、8月的高中端想法却是相反,如此一来,学生必定得考分科测验,准备考试的动机较高,因为到那时根本还无法知道自己大学是否有著落。若只是延后申请时程到5、6月,寄望于申请入学的学生仍然心思浮动,且真正死心准备分科考试的时间又要延后两个月。

针对此争议,招联会可能的解释是,如果不再采用备审资料,改采学习历程档案,能大量减少学生准备招生资料的心力,因此影响不大。不过,目前高中端、大学端仍然缺乏共识。这也是目前最大的争议所在。

新课纲无法降低学生压力?

第二个连署书反对的关键是,目前公布的新型学测成绩采计为五选四(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共五科,任选四科),这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高中端提出的“台面上”解释是,学生不确定大学会采计哪几科,最后仍每科都考,没有达到降低学生压力的目的。

第二,我提出的“暗黑版”解释是,如果不限定考国英数,而采用五选四,可能出现学生放弃国英数主科的现象。这对高中教学影响极大;有可能某个科目考试不考,学生就不愿认真学习。高中老师们内心真正的担心是,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数学或英文,而这将触及高中老师或家长们内心“国力沦丧”的焦虑。

若从招联会的角度来看,由三加一,改为五选四,正是要“弱化”所谓主科(国英数)的重要性,强化副科(社会自然)的地位。在目前的申请制度下,笔者早已听闻有补习班让程度较差的同学放弃社会自然,专心冲刺国英数,并申请只采计国英数的科系即可。若未来新型学测改为国英数三科为主,再采计社自一科为辅,社会自然边缘化的情形将更严重。

107课纲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传统强调国英数“基础能力”并重的制度是否符合新时代的趋势,仍有讨论空间。

多元入学比单纯考试分发更公平

最后是繁星推荐、个人申请或考试分发入学等入学方式的问题。

骆明庆教授以台大学生学籍资料为样本,曾先后撰文写出《谁是台大学生》《谁是台大学生2.0》两篇论文。2002年,第一篇以“联考时代”(大学招生方式只有单一联合招生考试一种,一次决定)学生样本得出的分析显示,是否能进入台大就学,与省籍、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差距相关,也彰显出联考时代,中上阶级如何透过教育再制高学历下一代的证据。

但是,2016年,以现制为分析样本的分析显示,繁星计划有效缩短台大学生的城乡差距,且提高女性录取率;相反地,申请入学反而对女性较不利。从前述叶高华的分析中也发现,繁星推荐缩短进入中山大学就读的城乡差距,而且,繁星生入学后的学生成绩表现优于申请生与分发生。而考试分发入学的学生家长教育程度,反而优于繁星生与申请生。

结合两位教授的研究来看,考试分发反而是最能复制父母阶层的措施。多元入学中(多种大学招生方式),尤其是繁星计划,特别能降低父母教育程度与城乡差距带来的优势,且学生表现也很优秀。

目前,虽然还没有以台大学生的入学管道与在校成绩为样本进行的研究发表;王秀槐、李宗楷(2012)以某所不知名的“顶尖大学”为例,发现繁星生在大学的在校表现优异。而杨玉惠(2012)使用各大学资料做出的分析显示,虽然繁星生入学成绩较低,但在校成绩没有比较差。因此,我们或许能说,多元入学方案比起考试分发更“公平”,且能筛选出不相上下的优秀的人才。

目前的台大,弥漫着一股氛围,认为繁星生“不配”进入台大,因为他们不是透过如学测或指考的全国性考试作为入学依据,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比别人优秀。而且,透过繁星申请上大学的,大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明星高中”。再加上繁星名额近几年大增(约占大学录取总额15%),使得大学校园内繁星生数量增加不少。所以,在台大,少有学生愿意承认是繁星入学的学生,笔者还听闻教授说过“繁星生比较笨”的说法。

如果,目前的研究显示,繁星生入学后的表现不比甄选生、分发生差,甚至更好。那么或许,对繁星生的歧视是一种阶级歧视,与繁星生的素质与表现无关。

成绩至上隐含阶级歧视

目前,学测、指考两次考试来定终生的情形,将改由新型学测主导,学习历程档案的建立也让“黑马”型学生突围的机会变小,反而是扎实地上课、学习、做作业的学生较有优势。

高中端的想法,仍停留在考试领导教学,并且认为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愿意学习,而不相信学生有能力、有意愿能自主学习。因此对于“申请时程摆在分科考试以前,降低部分学生学习动力”最有意见,同时,新型学测由三加一改为五选四,也触及高中老师们对于国英数主科可能被弱化的忧虑。在大学端来看,除第一志愿的大学外,其他学校对于能不能“抢到”学生还是很在意,因此会极力反对申请时间改在分科测验之后。这也看出,目前大学端对于“潜在人才”的想像,还没有办法从成绩以外的其他资讯去筛选学子。而仍然弥漫在高中与大学的“成绩至上主义”,也导致繁星生在学校遭受污名。

繁星计划最初的目标,是要“照顾弱势、区域平衡”,因此,繁星生背负着资源缺乏的标签。对于繁星生“成绩应该比较差”的迷思是个污名,而污名的来源,可能是赤裸裸的阶级歧视。

在107课纲尚未公布前,曾有风声传出未来将全面终止考试分发入学,全面采用繁星推荐与个人申请入学。近年来,分发名额不断下降,甄选与繁星推荐入学比例不断上升,似乎都彰显招联会企图打破以成绩作为唯一筛选管道的联考遗毒,改而关注学生潜力。从目前的研究看来,考试分发不如外界想像的“公平”,反而是最能复制父母阶级影响的入学管道。而多元入学方案,特别是繁星计划,依旧是最能松动阶级,塑造公平的招生方式。

(高子壹,台湾大学社会所博士生)

注一:台湾高中数学教学分为“数学甲”与“数学乙”,数学甲为理工学生的教材,难度教高。数学乙为文科学生教材,难度较低。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第五段「新型學測只考國英數乙,社會、自然擇一選考」寫錯了吧?
    應該不是數乙~是原本的學測數學

  2. 成績以外的資訊,也是會被家長背景影響的。
    總覺得問題不在於管道的方式,而是各管道比序的方式有沒有把地區納為一個條件。
    不過如果考試分發把地區納進去比序條件,而非只看成績(當然也包含各種成績以外的資訊),的確感覺似乎有點違背”考試分發”的意旨,就是比如說臺大醫學系,如果考試分發比序有前提,如台北錄取2人、高雄錄取2人之類的,感覺的確是會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