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龚克:小人物的大辩论——法国大选如何实践平等理想?

十一人大辩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式民主对“平等”原则的重视、以及组织技艺的复杂性。

4月4日,距离法国大选三周之际,十一位总统候选人一并登台亮相,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竞选辩论。从制度角度来说,这场十一人大辩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式民主对“平等”原则的重视、以及组织技艺的复杂性。

十一人交叉火力

今年3月20日,当选战进入冲刺阶段之初,法国电视一台(TF1)曾经邀请五位候选人进行过一次辩论,参与者分别是“不屈法国”运动的梅郎雄(Jean-Luc Mélenchon)、社会党的阿蒙(Benoît Hamon)、“前进!”运动的马克隆(Emmanuel Macron)、共和党的菲永(François Fillon)和国民阵线的马琳·勒庞(Marin Le Pen)。这五人长期活跃在政坛的高光地带,在此次大选中也处于民意前列,下届总统人选显然跑不出这个小圈子。

虽然这次声称是“大辩论”(grand débat),然而却把“小”候选人排除在外。在一个法律规定连竞选海报展位都必须同样大小的国家里,这种区别对待的歧视性显而易见。因此,法国两家时事新闻频道BFM和CNEWS联合举办了一次囊括全部11位候选人的真正“大辩论”。在历次法国总统选举中,这种规模的辩论是前所未有的,堪称历史性实践。

之所以说这次才是真正“大辩论”,不仅是因为增加了上次辩论被排斥在外的六名候选人,更是因为随着人数增多,彼此之间的关系网络更趋复杂:两个候选人之间只有一种针尖对麦芒格局,5个候选人彼此之间则发展出10种对抗关系,而在11个候选人之间,理论上说最多可以有55种对抗关系——堪称名副其实的“交叉火力”。更不必说,随着立场激进的边缘候选人加入,这种火力强度会跃升一个等级。

因此,这种复杂局面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元竞争的选举体制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基座,同时也是个技术活。组织者需要事前和11个竞选团队协商达成共识,并在现场根据每个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引导发言、控制节奏或是转换话题,同时精确计算11位候选人的发言时间,以确保公平竞争(例如,当马琳·勒庞的发言时间几乎用尽、仍然试图频频插话时,激起了许多候选人的反弹)。

从现场来看,两位王牌女主持人——来自 BFM 的 Ruth Elkrief 和来自 CNews 的 Laurence Ferrari——可以说堪堪维持住了局面,虽然说不上游刃有余,但考虑到这种大场面,能将辩论顺利推进下去,已经殊为不易。

在这样一场“大辩论”当中,从候选人到观众,处处充满玄机。例如每位候选人正后方的观众席,基本都是本方阵营的支持者,这样不仅可以在辩论间隙与候选人及时沟通,而且还能在镜头前营造出有利的听众反馈氛围——至少不会出现“候选人侃侃而谈、背后观众大摇其头”的尴尬场面。如果能请出政坛知名人物、甚至初选对手为其充当人肉背景,效果显然更佳。

颇有意味的是,在所有候选人当中,马克隆的背景观众是两位面容姣好的女士,这在视觉效果上加分不少,但其中深意却远远不止于此——两位女士绝非花瓶,其中一位是共和党温和派代表、前总理阿兰朱佩的亲信,另一位则是中间党派“独立民主联盟”(UDI)在大巴黎地区的大区议员。

马克隆特意将两人安排在前排就坐,再明显不过地体现出通过电视镜头传达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初选中失败的朱佩阵营、还是因为空饷丑闻而一度出走的 UDI ,中右阵营的温和派都很难死心塌地支持本党的菲永,而这正是马克隆下一步笼络选票的着力点。

小人物的大辩论

这场“大辩论”虽然耗时四个小时,但每位候选人的有效发言时间仅有17分钟,且需要分散在不同议题,候选人之间的言辞攻防又占去相当一部分精力,因此事实上不可能深入阐述自己的政纲,毋宁说是一种姿态,供选民检阅自己的“总统相”。

在联袂出场、发言时间平均分配的辩论中,最大的得益者,毫无疑问是平时缺乏媒体关注的“小候选人”。面对部分发言者一口一个“小候选人”如何,主持人不无尴尬地说,今晚只有“候选人”,并不存在大小之分。

按照政治光谱从左到右,这六位“小候选人”分别是:来自新反资本主义党的普图(Philippe Poutou),来自“劳工斗争”的阿陶(Nathalie Arthaud),来自“抵抗”运动的拉萨勒(Jean Lassalle),来自“法国站起来”的杜邦-爱宁(Nicolas Dupont-Aignan),来自“共和人民联盟”的阿瑟利诺(François Asselineau),以及来自“团结与进步党”的舍米纳德(Jacques Cheminade)。

3月20日那场辩论中的一个吊诡现象是,虽然菲永和勒庞因为经济丑闻在媒体上被口诛笔伐,但到了辩论现场,却很少有对手以此来发动攻击,或许是忌惮这种“扒粪”式的攻击容易被批评为拉低辩论质量,另外社会党内部也被爆出类似丑闻,因此除了梅郎雄一度出言讥刺,其他人不愿在这一问题上大做文章。

但是到了十一人的大辩论中,六名小候选人却不再忌惮这一点,尤其是两位托派候选人痛斥两位右派大佬,成为此次辩论的一大景观。

这场辩论中最为抢镜的发言者,毫无疑问是普图。这位来自福特汽车厂的工人,特立独行地穿了一件白色 T 恤亮相(或许称之为汗衫更合适),拒绝同其他候选人拍摄集体合影,并且骄傲地宣称自己是(除阿陶之外)仅有的、拥有一份正常工作的候选人。他用连珠炮般的语速,对其他候选人、尤其是右派对手发起尖刻而不留情面的攻击。

“从一月份开始,可真是让人眼界大开啊。菲永简直浑身上下都是故事。我们越是深究,越是感受到腐败和欺诈......马琳·勒庞也是一样盗窃公帑,国民阵线号称反体制,却不用为此操心,因为有议员豁免权的保护,可以高枕无忧。”接下来,普图说出了本场辩论中被媒体广泛传颂的“金句”——“当我们被警察传唤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工人豁免权,我们只能乖乖地去。”

在普图之后,另一位托派候选人阿陶继续开火:“当我们通过选举上台的时候,就比其他人要承担更多义务,而不能占据所有特权和优待。当我们听到菲永对铁路职工的优惠措施表达不满,自己却欣然接受贵重礼物的时候,这实在让人震惊......我们就算吃着低保,都有人来检查。在企业里,收银员私自拿张优惠券都会被开除......(菲永)他承认犯了错误,但什么事都没有,换成别人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和两位极左派相比,其他几位“小候选人”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如同牧羊人一般质朴的拉萨勒,操西南部口音,慢条斯理、一板一眼地阐述己见;多次引用“中国谚语”却让华语读者感觉闻所未闻的阿瑟利诺;像邻家老爷爷般慈眉善目、却辞锋凶悍的舍米纳德......尽管都注定扮演“陪跑”角色,依然展示了这场选战的多重面相。

在小人物的攻势之下,大咖们反而显得束手束脚。

这一点在菲永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3月20日的五强辩论中,菲永已经表现得明显缺乏激情,甚至被讥讽为形同梦游,而在刚刚结束的这场大辩论中,他并没有太多起色,依然缺乏活力。在法国媒体看来,这种策略很难理解,因为毕竟他现在明显落后于领跑的勒庞和马克隆,而如果不制造话题发起攻势,这样不温不火下去,很难追上差距。

当然,如果说有“亮点”的话,是他在辩论中使用了一连串排比句来阐述“模范总统”(président ememplaire)应该是什么样子,虽然意在攻击执政的奥朗德,但从一个丑闻缠身的候选人嘴里说出“模范总统”的字眼,无疑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而另一个同样讽刺的画面是,当普图发起攻击时,菲永嘴里低声警告“我要起诉你”,这对于一个因为空饷丑闻遭到司法调查,并因此蔑视司法权威的前总理来说,同样令人瞠目。

从事后来看,这场“大辩论”的赢家,或许是一位不大不小的中等候选人——“不屈法国”运动的梅郎雄。这位辩才无碍的左派候选人再次展现出在言论角斗场上游刃有余的一面。他的主要矛头指向勒庞,两人无论在政治光谱还是地方选举中,都是针锋相对的敌手,因此梅郎雄自然也不会客气,甚至激情澎湃到一度近乎咆哮的地步。在辩论后的民调中,梅郎雄被认为“最有说服力”(25%),力压马克隆(21%)。

让民意支持率0.5%和25%的候选人拥有同样多的话语权,让呼吁实现共产主义、或者主张殖民月球的候选人,和曾经担任部长或总理、处理预算决算的候选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任何人拥有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这的确是法式民主对“平等”的一种解读方式。

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平等其实分为两种:一是“数量平等”,二是“比例平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大辩论”奉行的基本原则是“数量平等”,不过,在一次活动中同时调和两种价值,可谓难上加难。考虑到之前已经进行过一场五强辩论,可以算是对“大候选人”的加权,基本可以覆盖此次选战的广度和深度。

“沉默的大多数”会左右局面吗?

正如亚里士多德承认“数量平等”和“比例平等”、却倾向于后者才是政体正道一样,虽然这些“小”候选人博得了不少掌声和关注,但从政治常识来看,这种热闹往往是昙花一现,囿于自身的选民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他们即便在辩论中表现出色、在最终的投票中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也很难影响大局。

根据民调公司Ifop的数据,4月4日“大辩论”之后,前三位候选人的指标变化不大,马琳·勒庞和马克隆仍然在 24-25% 缠斗,菲永以18.5%位居第三。梅郎雄上升势头明显,而阿蒙继续难挽颓势。而不出意外的话,最终的胜利者仍然将从民调的前三位中产生。

然而,鉴于此次大选的特殊背景,越是到了临近选举,不安情绪越发涌动。这或许是比小人物如何呛声大牌候选人更加值得关注的方面。

虽然近一个月以来,马琳·勒庞的民意指数没有明显提升,甚至几乎被马克隆追平,但问题在于,这种民调数字是否真实体现了民意?根据《世界报》编辑部副主任 Benoît Hopquin 撰文认为,迄今民调公司的数据,只是在愿意接受调查的四分之一左右人群基础上采集的,而不愿接受调查的四分之三,他们是怎么想的,目前仍然是一个黑洞。

在极端思潮上升的全球性背景下,这个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当中,是否有相当部分是国民阵线的选民,只是不愿表达投票意向?那些感觉自己被全球化进程遗忘的“外围法国”(France périphérique)或者“腹地法国”(France profonde)选民,可能会觉得,即便投给国民阵线没什么好处,但同样也没什么坏处,反而可以表达自己的抗议态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目前25%的极右翼得票率,可能是被大大低估了,而对于“黑天鹅”风险,始终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民调从业者从另一个角度辩护说,近年来的选举数据表明,关于国民阵线的民调并未偏离太多,其中固然有低估,但同时也有高估。2002年老勒庞杀入大选第二轮,的确令所有人震惊,但今非昔比,如今民调指数已经对马琳·勒庞的上升势头有了足够的预判空间。从其他欧洲国家例如荷兰来看,民调对极右翼得票率并没有明显低估。

而在菲永阵营方面,空饷丑闻的确让他元气受损,民调指数徘徊在18%,不仅和前两名有明显差距,甚至和身后的梅郎雄差距也越来越小。不过毕竟在共和党初选中,菲永就是在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异军突起,以第三人姿态逆袭取胜,谁又能说同样版本的故事不会重演?距离大选只有两周时间,菲永的支持率已经显示出稳定回升的趋势。

对于马克隆来说,两次辩论的表现都中规中矩,民意指数也基本追平马琳·勒庞,左右阵营都有重量级人物表示支持。眼下前景似乎可以谨慎乐观。如果他和勒庞进入第二轮,有望轻松战胜后者。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勒庞并没有“沉默大多数”的秘密援军,两人得票率的确相差不多,二是自己选民群体没有出现大规模“跑票”现象,毕竟相对勒庞和菲永的铁杆拥趸来说,马克隆吸引到足够多的投票意向,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并未真正下定决心,而这部分人将决定这位39岁年轻候选人的成败。

如果民调可堪信赖的话,到四月底,全世界将很可能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看到法国极右翼闯入总统选举第二轮。但是和2002年老勒庞淘汰前总理若斯潘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同,这次极右翼的行情看涨,已经早早地让政界和媒体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法国历史上中左和中右联手,反对极端颠覆力量的“共和阵线”传统,将是最后一道防波堤。正如刚刚去世的政治学家乔万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 )所言:在所有的政治制度中,民主是最迫切要求头脑清醒的制度。

(龚克,法学博士、旅法媒体人、“欧罗万象”团队成员)

如果你愿意付费成为我们的端会员,请按:http://bit.ly/2nj1oSY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此番Le Pen怕是要得逞。

  2. 应该是exemplaire,文中拼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