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政治剧《人民的名义》已播出近一个月,民间的关注不减反增,并随着剧情发展衍生出诸多新讨论。
最初,舆论多关注这部反腐剧的超大尺度,惊讶于其无所禁忌的台词、寓意鲜明的现实投射以及入木三分的官场生态。然而人们很少注意,将政治题材尤其是反腐题材纳入影视作品,自去年就已经进入公众视野。自2016年10月起,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先后播出《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两部专题纪录片,并用成熟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诸多国家级贪官包括自诉、忏悔在内的各种生动细节。2017年元旦后,央视为呼应反腐推出古装剧《于成龙》。3月中旬,央视又播出短片《初心》,详细介绍习近平本人的从政生涯。
十天之后,《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上线,并将整整半年的政治片投放推向高峰。
关注还在持续,对剧情内容的质疑,并未影响该剧得到空前的高评价。网络上也有人翻出中国大陆在 2004 年禁令之前所拍各色反腐剧,与之进行比较。
但这部剧并非因为敢演敢说、取材真实案例,就能成为准确认知中国政治现实的窗口。相反,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这部剧建构出的,是一副精致而虚幻的理想政治图景。
中共干部气质的“现代化”
首先,该剧所展现中共干部的特质,与多数影视形象极为不同。在这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的电视剧中,检察系统人员工作高效、干练,一时间,检察官甚至成为社会聚焦的职业。剧中反贪局长阳光、时尚,与年轻人生活高度契合。而其他党政高级干部如省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书记,也都一丝不苟:身材气质俱佳、衣着剪裁合体、办公环境优渥、生活方式健康,热爱运动、极少吸烟、谙熟互联网。俨然是民选政府的州长、市长形象。反观以往影视剧中的干部,正义的光环总离不开“艰苦奋斗”带来的拮据和朴素,却与多数人的生活维度毫无交集。
中共对其干部形象的塑造,很早就已定型。自选择农村道路之后,中共干部首先就摆脱了“苏联气质”,形象逐步农民化。在革命题材影视剧中,爱喝咖啡、戴眼镜的留苏干部,几乎都是反派。中共延安时期与毛泽东对立的王明,就是这一形象的原型。正面的革命干部,从高到低,无不带着北方农村的乡土气息:衣着简陋,烟酒均沾。这种体现“艰苦奋斗”的粗糙形象,成为一种天然的“政治正确”。即使是涉及1949年后的现实题材,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警察、法官、军人,也多保留着与现实脱节的朴素。
《人民的名义》却接纳不朴素的干部。剧中的贪官固然奢靡,但正面角色却也并不简朴,而是积极拥抱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即使是高级干部亦是如此。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恰恰是高级干部的典型生活。
在剧中,张丰毅所饰的省委书记沙瑞金,是剧中正义阵营的最高领导,也是强力推进反腐和监督机制的首要人物。剧中对沙瑞金充满着诸多理想化演绎。张丰毅在剧中则有意模仿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神态、姿势、语调,不禁令人浮想联翩。而沙瑞金作为省委书记,工作自律,身材完美,酷爱骑单车、打篮球,面对移动社交网络游刃有余,甚至在手机上看市委书记的开会直播。但就是这般正义权威,也被纪委书记问出“谁来监督你沙瑞金”的问题。比起以往出镜泛滥、表情严肃的伟大领导,这位具备生活气息、接受监督的“公仆”,更符合现代政治的逻辑。
但是,这样的形象也仅仅停留在此剧中。在中国大陆,党政干部需经上级组织部考察任命,政绩与忠诚度才是最核心的指标。对于一位真正的省委书记来说,组织学文件、学讲话、政治表态,要比经营形象、直面网民重要得多。对省委书记的下级来说,抛出“监督领导”的命题,无疑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可这些场景,在剧中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官员的理想出身
而剧中主要官员的晋升轨道,更是耐人寻味。大反派高育良,曾是地方大学政法系教授,因被前任政法委书记欣赏而直接成为检察长、市委书记,官至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在外界来看,这是“学者型官员”中的一例。对“学者型官员”,舆论一向抱有积极期待。但实际上,“学者型官员”的来源却远非如此简单。
“学者型官员”,一般是指从学术研究领域进入官场的特殊群体,但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却十分复杂。有不少人将有博士学位的官员归入“学者型官员”,殊不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在职博士、党校博士学历,基本与学术研究无关,如早已落马的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便拥有武汉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却只有一年学制。
还有人认为早年在国家部委或中央级政府机构智库性质的技术官僚也可以算作“学者型官员”,如新任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曾长期在部委任司长。但他们实际早已在公务员序列,科研工作仅为宏观政策服务,并非学术研究。
还有一些知名专家,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曾任卫生部长、现又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他们都并非中共干部,也从未进入权力核心部门掌握政治实权。
高育良的轨迹,代表的是高校教授与党政官员间的流通机制。这在开放型现代政府中,应当是常态。许多政府的不少部长、阁员会从高校科研机构中提名;律师、医生、教授都能够履职从政,如奥巴马、蔡英文,都曾在大学任法学教授,蔡英文的副手陈建仁亦曾是医学专家、中研院院士。
而在中国大陆,手握实权的官员按惯例都是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选拔上来的党政干部,从政者极少退出,外界也极难进入,闭合性极强。中共目前少数成功转型的“学者型官员”之一,是出身于复旦大学政治系教授的王沪宁,其被“钦点”入阁后,官至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在现实中,党政干部和高校之间,很难形成-官学流通的机制。在官僚系统等级森严、竞争激烈、隶属关系分明的情况下,任命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家教授担任主政官员,基本无法实现。
再看本剧的主角,陆毅饰演的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侯亮平。此前,他是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而他的妻子钟小艾是中纪委某监察室副主任。表面上看,这两人都属于官僚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位置并不显眼。但实际上,以“京官”和中纪委的能量,这对夫妻的政治影响力早已超过九成九的中国公务员家庭。
而侯亮平的政治影响,也不仅仅源于妻子。他的老师、同门都在地方任领导职务。随着剧情发展,观众逐渐发现,正面人物也需要依靠官场的裙带办事。比如,前任反贪局长陈海是省院副检察长的儿子,反贪局的处长也是省院法官的女儿。而且,有相当多的冲突剧情都是依靠其父辈的影响力才被化解。无论是百姓上访,还是职工抗拆,其一团和气的结局与现实社会也有着相当大差距。有人认为该剧是“从执政者角度去俯视普通人的合理诉求”,也不无道理。
事实也正是如此,侯亮平一家,演绎着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却让人难以产生共情。夫妻俩看似不经意的职业选择,却包含着万分的刻意——他们的“平凡”身份,是整个国家的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除此之外的正面人物中,沙瑞金的烈属身份,陈岩石的革命历史,似乎也让自带“红后代”光环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
一群具备现代治理素质和外在气质的中共干部,伴随着多元、专业且正统的出身与升迁,无疑在《人民的名义》中,浪漫化了中国政治生态,这也正是该剧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因素之一。且不论反腐的剧情与现实原型有多少关联,一系列理想设定搭建起来的汉东省官场,本身就是剥离政治现实的空想模型。但换位观之,它的意外热播,也足以表明民间被压抑已久的政治热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巨大。这股暗流,或许也将成为有朝一日促使中国政治变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陶小仁,自由撰稿人)
看那些浪漫的荒唐。
這類電視劇看了不少了,這部拍得又假又無聊,看著既惡心,有昏昏欲睡。但是,國內卻說這句如何如何的火爆!不讓人說話,用媒體和五毛,硬要宣傳這劇好看。以前老的反腐劇,也是假的,但是,看上去真實感很強,看著看著就當真的了!
例如,《地道戰》、《地雷戰》更假,但是,拍得很真實啊!騙小孩,很霸道。
估計導演也是靠背景、靠關係的腐敗分子吧?所以,電視劇也越來越腐化,質量越來越差!
这剧太假,没郭文贵的剧好看。
片中几乎唯一一个正直的农民的儿子 达康书记 听说在续集中也要黑化了😂
草泥馬,評論里一眼看過去香港人沒幾個,全是大陸的
开放也是要一步一步来的 这是个好现象
不必对一个国家的政宣娱乐产品做过分解读。当然无论如何,这剧还是很不错的,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政治进步。
人民的名义揭示“官官相护”、“裙带关系”、“潜在的阶级固化”的现实难道还不够残酷吗?当然,“现实比它还要魔幻”,导演亲自说的。我真是不知道作者所言“精致幻象”从何而来?
端很多长文都非常的有深意,但是还是希望政治上也尽量保持公正,去除偏见
领导由上面的领导决定 民众能决定嘛 权力不受制约从何而来 很明了嘛
馬英九式的幻象,持續不久
先枪毙完那些红色资本家 把财富还给人民再来跟我们谈什么人民的名义
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 ——《沉思录》
这个最高潮的点应该是在即将上映的《建军大业》,全是当红小生。。想想到时候的社交网络也是可怕。
然而现实却永远比电视剧精彩。
电视剧里还在藏钱,现实中的官员们已经买起了私人波音飞机。
某些自由主义者又在YY了,等你们对所谓“民选官员”的神话崇拜什么时候能破除了,你们才真正回到地面上的中国。
正面人物非常正面,反面人物倒很貼近現實,劇情略顯拖沓,但細節位處理的不錯。
整體上還是主旋律、正能量。
在天朝,爱看电视就是一种病
还有其实我蛮意外的是作者真的会以为这部剧会热是意外的这一点本身……
「劇中反貪局長陽光、時尚,與年輕人生活高度契合。而其他黨政高級幹部如省委書記、政法委書記、市委書記,也都一絲不苟:身材氣質俱佳、衣着剪裁合體、辦公環境優渥、生活方式健康,熱愛運動、極少吸煙、諳熟互聯網。儼然是民選政府的州長、市長形象。」
不是我说,但是当个ideologue也要带脑子吧……作者真的在考虑世界上普遍的民选政府的州长、市长(如果有“州”的话)的集合吗?就大方承认仅仅是在考虑两三个国家的一小部分人有什么不好啦XD
不过严肃
最后一句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