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趁着黄子华给陈冠希“平反”,我想和香港这十年的性道德观算总帐。
粤语talk show第一人黄子华,决定在他收山前最后一轮表演中,用最后、最系统的篇幅,表达三个观点。第一,为什么香港同性恋现在还没有合法化?第二,性工作者应该得到更多的系统保障。第三,我要为陈冠希平反。
从1990年举办自己的第一场栋笃笑开始,黄子华的表达与香港一同成长。那些年香港发生过的大小事件,香港人日常微妙的生活心态,都融入在他的表演当中,成为香港历史的一个映射。
在2016年,黄子华在接受访问时说,自己可能不会再做栋笃笑,自谦“已经江郎才尽很多年”,但作为一个地道香港人,希望说一个香港故事,向大家再表演一次。而在两年后,我们等到了这最后一个香港故事,在讲述了香港的社会撕裂,香港核心价值的变迁之后,黄子华用最重要的篇幅讲述了上述三个观点,这三个观点都和性别问题有关。
在其他场合,黄子华也曾经就相关问题零星地表态。他曾在2014年公开支持当年的pink dot,而在以往的栋笃笑演出中,他也曾隐晦地表示过对陈冠希事件的不平。
相对于专注于特定群体的同志合法化、性工作者保障问题,2008年的艺人私照遭泄露事件,最能坐标式体现地香港社会性别意识这10年来的进程。这个问题中包含一个具体的故事,主角是大众熟悉有名有姓活生生的人,他们做的是平常不过、大众会做的事,而他们的人生境遇,包括社会舆论对事件的评价,散落在10年的时间轴上,很直观地反映出大众的态度。
“嗰班受害人,变晒被告,然后受审、受判,甚至『受折埋』……最阴功,我觉得,仲要走出嚟认错,个个要走出嚟认错。”(注:那些受害人,变被告,被公审,被隐形,最可怜的是,每一个人还要走出来认错)黄子华在演出中为受害者成为被告,还需要出来道歉而打抱不平,又点出了无人敢为受害人发声的事实,“因为边个出嚟平反,边个就系变态㗎嘛!系性变态!因为香港,性就系变态。”(注:因为谁出来平反,谁就是性变态,在香港,性就是变态)他追问,香港难道已经严厉到,只要有婚前性行为的,就不可以做演员?
2
在他演出结束当晚,各大媒体已经报导了相关内容,而第二天,他的这几个观点没有引起任何相关的社会讨论,舆论几乎毫无水花。
在媒体网络报导的下方评论中,大概有两种反对意见。
第一种回应是,“算啦,都过去啦,还提来做什么?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生活”。查小欣最近甚至在明报撰文,认为黄子华是“在伤口撒盐”:“事件已被淡忘,是旧闻,各主角已洗底,事业重新起步”,认为旧事重提是在消费他们——且不论如果没有当年的事情,他们可能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不知这种“代人云淡风轻”的勇气和脸面从何而来,“算了都过去了”这种话,难道不是只有受害当事人才有资格说吗?而倘若每一个公共事件,都能以“时过境迁”为由来抹去讨论的话,那我们不需要任何社会反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总会继续。
第二种回应的角度是继续坚持批评陈冠希,理由是他没有保护好那些女性。这种义正言辞的言论,说得有多么关心事件中的女性一样。倘若对当年的舆论稍有印象,都会记得而辱骂事件中女性的人铺天盖地,而陈冠希更不是因为“没保护好女性”被万人唾骂,他们被大众钉上耻辱柱的原因同样是“淫荡”。当事的女性因为在道歉会上露出一个微笑,就被认为认错态度不诚恳,一句“很傻很天真”成为全民笑柄,成为一生也抹不去的烙印。在这种事实前提下,作为对当事女性加踩一脚、极尽嘲讽的一分子,网民回头正气地谴责陈冠希没有保护好当事女性,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事情了。
事实上,回顾2008年的舆论环境,每个人的面目可能都比我们印象中的更丑陋,这件事甚至被异化为某种针对权力的战争:在香港,那个神秘的照片泄露人“奇拿”被社会毫不掩饰地蒙上了一层英雄色彩,称其替天行道、制裁了道德败坏的艺人,网民饶有生趣地看着他/她与香港警察“斗法”,奇拿每一次曝出更多照片,全港乃至全国网民弹冠相庆,鼓掌叫好。事件对当事人和社会影响极大,警方动用不少警力追捕犯罪者,舆论反而批评警方为“社会名人”和“权贵”大费周章。而在中国大陆,网络讨论区“天涯社区”成为那些私密照片在内地最早、最大的发布区,早期因为社区管理员删除相关图片,从而引发了“言论自由”大讨论,几个不同意见的管理员、照片发布者,宣言中充满了自由斗士的气概,获得了大量支持。“北天涯、南高登”的网上名号,就在那时被叫响。
现在想来,那一切既猥琐又可怜:面对社会权力结构的种种问题,大众有所不满,却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指责真正的罪魁祸首,和反抗社会不公,于是把几个隐私被泄露、势单力薄的个人作为“权贵、言论控制”假想敌,在他们身上施与二次伤害,满足自己那种抗暴英雄的想象。
这一切还能更丑陋一点吗?
3
今年,距离私照泄露事件正好十周年。中国大陆《每日人物》发布了一篇《三位“艳照门”主角的十年》,讲述三名主角遭遇人生巨变后受到的伤害。这十年间,张柏芝的事业和家庭生活不断下坠,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直至今日,张柏芝似乎还陷在一个怪圈里走不出来——她越是执着于证明自己早已释怀,就越是为自己的无法释怀增添证据”;阿娇的个人形象整个人则继续与这个事件捆绑在一起:去年为电影做宣传直播时,涌入直播间的网友用“陈冠希”三个字留言洗版,当她公开婚讯的时候,网络消息下面的留言充满了冷嘲热讽;今年年初北京一个艺术展上,陈冠希展出了2件作品:一件是贴满了两面墙的照片,都是别人对他的偷拍;另一件是一个虚拟的“陈冠希”全息影像,他被倒挂着,满身伤痕,鲜血一点点渗出伤口,滴在地上,形成一摊血迹。
文章引述网友评论说,“最让人心惊的,莫过于看到一个人是如何被面目模糊的正义群众毁掉人生的。”
而我也很在意当年的加害人如今在哪里。那一年,警方最终逮捕了电脑维修员史可隽,他被判8个月15天。他私自复制陈冠希电脑内的照片,并曾经向人展示,但警方并未证明他就是在网上发布照片的“奇拿”。当年有报道指,他对法院的判决感到失望。我很好奇这个当年被当做香港英雄的人,如今生活如何?是否还在从事IT老本行?他后来的雇主、客户是否知道他曾经盗取用户资料,是否对他的诚信问题有足够的认知?十年前那些认为他和“奇拿”是英雄的人,现在是怎么想的?
4
由于娱乐圈的特殊特点,一个社会中的娱乐圈,通常会是这个社会性别观的一面镜子,想要观察这个社会中主流性道德观,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舆论如何评价娱乐圈中的事件。对于明星的性别形象、婚恋细节、个人风格,在不同的社会将投射出不同的舆论——倘若你把郑欣宜放到欧美,没多少人会觉得她为自己身材自豪有什么问题。
在性自由意识问题上,香港一向呈现出某种吊诡的矛盾感:一方面这个城市看似自由,性工作并不违法,风月版、情色杂志也长年存在,甚至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底色的一部分;在法律对于性自由的保障之外,另一方面香港公众的道德认知上又极其保守,与性沾边便被打入“罪人”行列,任何与性爱相关的内容一概十恶不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守主义社会。无怪乎那些艺人会被认为是罪有应得,“奇拿”会被人捧作正义使者。究其原因,香港既沿袭了华人社会在性方面的传统态度, 民间又存在强大的宗教规训力量(黄子华在表演中对此也有所调侃)。
这些年来,香港主流社会的身份认同、政治取态、经济发展思路一直在变,各种观点轮番登场,唯一恒常不变的,是这个社会的性道德价值观。所谓流水的政治争吵,铁打的性别观念。这种顽固的性道德观有如巨石一般坚定不移,在香港风云变幻的浪潮风向之间自成一景。而且由于在保守的性道德观点中,讳言“性”本身就是性道德的一部分,所以最好连提都不要提到,更勿论通过公共讨论带来改变了。那些对着黄子华的表态说“算啦”的人,从来不觉得是因为自己态度改变了而“算了”,而是“这么多年了,还说来干什么?”,外加着一丝“这档子事,非礼勿谈”的微妙感。
在网络时代自由主义蔓延的现代社会中,这种顽固也算是独特的世界奇景了。哪怕在香港人一向瞧不起的中国大陆,人们审视娱乐圈的目光早已更加性别多元:在2016年,内地知名主持人马东就在网络节目上提出“每个人都欠陈冠希一个道歉”。曾经是中国网上第一娱乐公众号的平台《严肃八卦》,就一直以性自由、性别平权的角度去解读娱乐圈的事件:当红的电视剧出现了比较保守的价值观,作者直接开骂《都什么年代了,<欢乐颂>还在讲处女情结?》,疑似知名男星吴亦凡与性伴侣的私密短信被曝光,作者在整理事件时直接追问:“单身约炮就可耻吗?”相比之下,香港娱乐新闻第一网络账号“king jer”,仍在调笑中对女星、港姐参选人作身体羞辱。2013年,琼姐在高登自评“娱乐圈十大小强”,将阿娇列入名单,说她“生命力超强,最近仲出国语碟《桐鲍》,喻意佢可以好似d强国蝗虫同胞,做只打不死既生物”;自2015年左右开始,琼姐每年都会在Facebook点评港姐报名选手的外貌,将参赛者称为“北方佳丽”、“东莞茶楼”、“湖南谭仔员工”、“贵州村姑”——而这是琼姐每年最受网民欢迎的必备项目之一。
在陈冠希事件的十周年,回顾受害人这种记录作品,是由内地媒体写出,而不是由香港媒体或者舆论界自己反省出来,我由衷地感到羞家。
如果看一眼现在各类娱乐报道,就会发现这十年如一日,香港主流性别观念的那股腐臭味根本没有什么改变。《严肃八卦》的作者萝贝贝上个月才正面批评《明报周刊》,报导《深宫计》中饰演宫女的演员李美慧大婚时,堂而皇之地在封面标题上打出大字“如何嫁个有钱人”,开头第一句就是“嫁个有钱人是不少港女的梦想”。翻看此事相关新闻,香港媒体的态度是,李美慧是06年落选港姐,当年冠军是陈茵媺,现在李美慧嫁豪门,就比其他姐妹威风啦。这是一种什么价值观导向?陈茵微和陈豪现在过得很糟糕吗?
文章直斥香港媒体“立场刻薄,踩低捧高、趋炎附势”:“媒体导向陈腐,受访人也没觉得哪里不对,受众比媒体更刻薄,整个事件的报导和评论都呈现出一种很酸臭的气息。”
在当晚表演中,黄子华说,香港曾经是一个又容得下王家卫,又容得下王晶的社会。言语间,他回顾着香港演艺业曾经的多元:既有发达的商业片市场,又有探索文艺片的宽松空间。
而香港这几年的演艺行业的水准没落,太多文章从资本、行业结构等分析过各种原因。然而我觉得,在某一个角度上,从事演艺、艺术行业的人所需的创造和感悟力,有时要求某种程度上的离经叛道,而体现在性别意识上,就与这香港主流的性道德要求有冲突了。香港主流推崇的清教徒式保守禁欲,再结合功利的价值观,女星的成功就是“清清白白”嫁入豪门,在这种束缚中,最终得到观众选择,被浪花淘汰留下来的,就只剩TVB家庭剧中呈现的传统、没有任何荷尔蒙意味的面孔。
香港社会的性道德容不下会写歌、有演技的陈冠希们,容不下2014年荷里活艳照事件中被泄密的女明星们,容不下放荡不羁的摇滚乐手,某种程度上讲,是香港的禁欲主义社会配不上拥有优秀的演艺人员。
5
如前文所说,一个人对娱乐圈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其性别意识的照妖镜。倘若一个人满口尊重多元,却对中性风格打扮的明星出言嘲讽——乸型、男人婆等等,你便知道其所谓的尊重多元是多么虚伪。
而社会亦然。
一个社会对待娱乐圈故事的态度,常常能看到这个社会对待性别议题的态度;而这个社会对待性别议题的态度,又恰恰说明了这个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趋势。性别、恋爱、和性方面的自由主义,未必等同于整个社会的自由主义,但它必然是社会自由、平等与包容意识的一个缺口。
强权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用“道德”为武器来律他。
看到一个观点认为,“泛黄”某种程度上是香港的一种政治正确。如果你纯粹看表面的民间舆论,特别是网络主流舆论,似乎确实如此,但我怀疑这种政治倾向来得多么肤浅。一个人可以因为对庞大权力的反感,凭着一种朴素直觉而站到鸡蛋一边,但倘若不是基于真正的自由主义信仰,通常会在特别日常的议题中原形毕露。你会看到很多人,在支持学生、支持行动者时特别地义愤填膺,同时又可以随意调笑着随便评价别人、特别是女艺人“系鸡系公厕”。
这种“自由主义”,太假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人,如果在黑白明显的政治取态上真正采信了自由主义,那你会看到这个原则贯彻其在生活的各方面。高呼着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也不能做到尊重性别地域平等、尊重规则、不伤害他人的合理利益,那这种信仰必然是虚伪的,强权思维实际上还在主宰着他们日常的行动。
在前年黄耀明的演唱会上,嘉宾林日曦和陈志全对谈,言语间提及在不受欢迎的女政客蒋丽芸。当时林日曦与蒋丽芸刚刚一同参加了viutv的一档旅游节目,林日曦在对谈中说,和亲密朋友才叫旅行,这次叫做去公干。而身为已出柜同性恋立法会议员陈志全则回问他:“那你是不是公干了蒋丽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更在第二天传为佳话。与之对比的,是同一年台湾的法务部长罗莹雪因为争议言论,受到大众一片批评,然而在网络红人指其为“泼妇”、“你们敢去玩她的肩带吗”时,这样的舆论依然引起警觉,包括《女人迷》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加入到这场讨论中,反思公众评论政客、特别是不受欢迎的建制派女政客时的性别攻击。
对这个社会来说,就算没有来自北方的高压,就算马照跑舞照跳,强权的底色一直在普通民众的心中,从未离开。
我深深怀疑,知行不合一这种类型的“泛黄”人,只不过是还没有给他们蓝起来的机会;毕竟他们真正的处事逻辑,是更加接近强权逻辑的。从七八十年代起,这个城市说了多年的民主自由,然而丢给他们一个陈冠希事件,一切就原形毕露了。
在今年年初阿娇宣布婚讯,在喜事将近的消息中,媒体和网民的很多评论角度依然不友好。英皇老总杨受成赠送阿娇豪宅作为嫁妆,评论说这是“旧恩客”随礼,“老板~你都搞到够晒”;阿娇宣布婚讯的直播中,网民继续称她为“天真娇”甚至“黑鲍”,还有人批评她有了黑历史结婚更该低调点;还有人揶揄嘲讽她的老公,称他是“老衬”(注:被人占便宜的人),又问他知不知道她“以前的事”。这个社会的性别意识真的有进步多少吗?真的如一些批评黄子华的人所说,一切“都过去了”,受害人已经走出了事情的阴影,不会再被提起、讨论吗?
6
在讨论那三大问题之前,黄子华其实谈了很多其他香港的问题,讲占中,讲七警案,讲香港电影,讲回归,讲中港矛盾,讲社会撕裂,讲香港曾经的核心价值,从当年“面斥不雅”的体面,变成如今一个人人寻仇的社会。恰恰是由于讲述了大半个晚上香港的改变,当他最后说,香港有三个问题是“30年来从未进步过的”时,则显得格外突兀。人们大可以失意地把香港其他范畴的意识形态改变理解为一个城市的全面倒退,但恰恰是在这个最普通、最家长里短、最鸡毛蒜皮的问题上,香港纹丝不动,这难道不让你觉得有一丝怀疑:无论曾经貌似多么先锋进步,如果这才是香港真正的底色呢?
虽然说黄子华喊出了“为陈冠希平反”,事实上黄子华以外的大多数人,是配不上为陈冠希和其他当事人平反。重新审视陈冠希事件,更多是为了与十年前的自己对话,与十年以来的社会对话:作为公民,我们是否对得起这种进步,人人心里有数吗?
在性自由意识的问题上,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态度其实都如出一辙。受传统儒家礼教之影响,以及华人文化圈男唱女随的保守家族观约束,普遍的华人在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都会接受男不淫女不乱的人伦羞耻观念。文中所议之见,可能不止是香港存有,其他诸如星岛、台湾、南韩、日本都一样会有,甚至越南、泰国的华人圈也一样会有。
香港在东亚世界中,曾经是吸纳自由主义观念程度最深的策源地,对多元文化观念的包容力也堪称最强,出现对保守男女性观念自纠、自省的呼声再正常不过,只是拿大陆与香港进行对比不知是否妥当,二者在文化层面上根本不是一个水准,香港虽经历英属殖民一百余年,但中华传统思想从未间断,民间底层对根深蒂固的华人文化有脉络上的延续,纵然受再多的后进西方文化思想影响,但最根本、最固化的思想并不为所动,正如文中所及之关乎男女人伦观念的性自由意识。反观大陆,众所皆知自1949以后,传统的中华文化已被彻底的删除干净,转而被无产阶级价值观所替代,婚前男女间关系也简单的扭曲为同一战壕的革命手足,而后随着共同信仰的倒塌,这种男女关系的认知体系也随之被抛弃,形成一个文化认知存在断层的集体人群,这也就很自然的能够解释新一代的大陆人在性自由方面基本没有没有任何根深蒂固的道德束缚,也难以形成传统文化对性自由意识的思想禁锢,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有文化断层的大陆人相比有传统文化脉络延续的其他地区华人,会更可以接受性自由的意识吧。
「一個人可以因為對龐大權力的反感,憑着一種樸素直覺而站到雞蛋一邊,但倘若不是基於真正的自由主義信仰,通常會在特別日常的議題中原形畢露。你會看到很多人,在支持學生、支持行動者時特別地義憤填膺,同時又可以隨意調笑着隨便評價別人、特別是女藝人「係雞係公廁」。」
這段描寫得太精準了,的確是廣泛存在如此的現象。對於顯而易見的霸權(政權),義憤填膺,但對於潛藏於文化習俗、日常言行中的諸如性別不平等、性小眾歧視、殘疾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歧視,則不置可否,甚至以之為理所當然。這毋寧說是矛盾,更多只是相關議題的意識低下而已。
個人認為第4及第5段的評論有點兒滑坡
“香港社會的性道德容不下會寫歌、有演技的陳冠希們,容不下2014年荷里活艷照事件中被洩密的女明星們,容不下放蕩不羈的搖滾樂手,某種程度上講,是香港的禁慾主義社會配不上擁有優秀的演藝人員。”
“你會看到很多人,在支持學生、支持行動者時特別地義憤填膺,同時又可以隨意調笑着隨便評價別人、特別是女藝人「係雞係公廁」。
這種「自由主義」,太假了。一個邏輯自洽的人,如果在黑白明顯的政治取態上真正採信了自由主義,那你會看到這個原則貫徹其在生活的各方面。”
除了這兩小段外都很好. 都指出了香港風氣上的問題
我尢其認同香港人的本質就是矛盾
不光是港人 当年所有看过陈笑话的国人,包括我自己,都应该欠他一声道歉,当然还有更多被“落井下石”的女性受害者!这样的讨论很具有公民意识,希望大陆有天也能有。
虽然文中都是对香港的责备,但是字里行间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味道,看得出作者对香港的爱,以及对公义的坚守。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是我看过最深刻地讨论香港开放问题的文章。也行因为香港现在太泛政治化,即使是黄子华再次深刻提出来,这种事情和话题已经激不起人讨论了。
酣畅淋漓
此文甚好!邏輯自洽。
就算系日本都未必可以得到什麼進步,經濟發達了男女平等看似可以著手去辦的時候,很多時候又會淪為他人的道具。
香港人再不喜歡中國,社會文化中的中國底色依舊很重
現在問題是在資訊碎片化,社交網絡門檻低的情況下,我覺得只會更惡化。隨便都可以舉些例子,metoo呂麗瑤,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一堆人在口誅筆伐。再近期的世界盃pussy riot, 又是一堆人說為什麼要破壞克羅地亞的進攻,晚一點在出來不行嗎。有時覺得香港人蠻可憐,生活壓力大,一直都期望當個”正常人”。可能曾經嘗試做點不一樣,但很快會受到社會考驗,質疑。如果抗壓能力低一點就會接受同化,而且受到權力不斷壓迫,無處發洩或是被標籤自已的想法。很多年前林海峰還是黃子華說過香港人喜歡受害者「睇人仆街最開心」,在討厭中國人的同時,又有多少人在反思自已的行為?
對比開放前的中國,香港不叫禁慾。這又讓人好奇,除了蓬勃的經濟發展和開放(或相對開放)的言論環境外,觀念上的革新或創新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我以為,歸結還在人文修養。香港是個慣常嘲笑且承受不起嚴肅的地方,真要實打實地嚴肅時,才發現腦子裏捉襟見肘。
其實,除了迫不得已地貌似更多年輕人關心本土政治政制發展(卻被打壓),之外,實在看不出香港十年來有什麼是進步(或是不退步)的。
慚愧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