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政治肖像 (上)

这两个月,也许大家早已察觉到,街上布满了不同的脸孔:它们有时被贴在商店的门外,有时被挂在街市猪肉铺的瘦肉旁,有...
2015年11月22日, 工联会王国兴竞 选小西湾区议员议席时与支持者 一同合照。

这两个月,也许大家早已察觉到,街上布满了不同的脸孔:它们有时被贴在商店的门外,有时被挂在街市猪肉铺的瘦肉旁,有时又被夜总会性感美女的海报围着,有时又被冷落在黑暗的后巷之中。香港的区议会选举期间,这些候选人的政治宣传海报、单张、横额和旗帜,几乎一下子像浪潮般涌了出来,淹没各屋村商铺街市道路。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陌生脸孔,连名字都喊不出来的候选人,就只能透过不断复制的样貌,让选民留下一丝卑微的印象。

虽然政治肖像从来是建构形象和权力的重中之重,但这类区选的「宣传脸孔」却只能最基本地提醒大家候选人的存在,那些「西装专业斯文LOOK」、「美白亲民活力叔」的形象完全谈不上印象深刻。他们当然不是轻视形象设计,造型和拍摄肯定是他们选举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只不过基于选举经费的上限规定和区选的不被重视,以及面对地方选民的功利实际倾向,他们都认为无需再花心思和资源搞大龙凤,来增强自己的形象(中出羊子大概是今年的例外)。结果,这种短促、琐碎、倾向偏平化的政治街头肖像,大概也反映着这个地方选举架构和规划支离破碎与不被重视的特质,也暗示着区选的选民可能从来都不太注重候选人的外表形象(他们是谁?),而更着重所谓的「地方耕作」(他们能被亲身接触吗?他们又为社区做过什么?)。但这种形象,真的不重要吗?

据《苹果日报》报道,港岛华富二区的民主党资​​深区议员柴文翰认为,过去几届建制派议员都运用了不同策略挑战他的议席,其中一种招数,是以样貌混淆视听:「民建联的黄才立2008年落区以来,无论是髪型、衣着和眼镜等造型上都跟他极度相似,单张上的相片也非常相像。他道:『有啲街坊真系分唔开,今朝先有街坊问我系咪姓黄』。」先不论候选人是否真的「以貌混人」,但从这例子来看,区议会候选人知名度低,外观和形象的丝亳分野其实可变得相当关键,因为选民随时可能「认错人、投错票」。肖像,在这里还原为最基本最务实的功能:描述外观。

区议会候选人知名度低,外观和形象的丝亳分野其实可变得相当关键,因为选民随时可能「认错人、投错票」。肖像,在这里还原为最基本最务实的功能:描述外观。

如果把讨论跳到层次最高的总统或领导人选举,情况就显得很不一样,但却无阻外表的重要性。最高首长通常不轻易被群众接近,处理的事务和政策既广濶又抽象,而传媒对于这类重要的选举也会加倍关注和报道。于是,选民除了靠所谓的政绩来决定投票意向外,形象设计仿佛是另一个左右大局的关键,最经典的个案莫过于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

在1860年这个摄影刚刚发明不久的年份,林肯已很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肖像来作竞选攻势。他是第一个美国总统候选人以印制大量的个人肖像来作政治宣传,他甚至找到当时得令的商业摄影师Mathew Brady来为他造像。在共和党提名林肯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大会上,他的支持者在包厢向观众席洒下林肯的肖像单张,引起所有党员的哄动。这策略当时看来确是一种冒险,因为外表的好坏实在见仁见智。事实上,后来他的部份支持者一看再看他的肖像照后,渐渐产生一个有趣的念头,更去信给林肯建议:「请您留胡子并穿着企领」(cultivate whiskers and wear standing collars),来改善外表形象。更传奇的是一位11岁的小女孩Grace Bedell也写信给林肯作相同的建议,并说:「如果你能长出胡子,我会叫我的兄弟投你一票;你留着胡子会更好看,因为你的脸太薄了!」

胡子,还是不胡子?这似乎比起当时国家面临分裂的难题更重要。林肯后来回信给这个小女孩道:「你不会认为这个时候才留起胡子,会被人觉得外表很愚蠢吗?」看来,他是认真考虑过,而且,真的,几个月后他的下巴真的留着胡子了。究竟他的胡子是否他致胜的关键?还是「他肯听从民众忠告」这形象深得民心?

有评论指当时束起胡子是都市里流行的符号,代表他能跟上潮流;也有人认为这形象更突出他的沉稳智慧;但更有可能的,是他的这种肖像攻势和形象工程,已成功把不利林肯议题的注意力引开,并塑造了亲民的形象。林肯在当选总统以后,更在一次经过女孩老家时,特别要求与她见面。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公关真人骚,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在女孩的老家更竖立了一座雕塑来纪念这见面事件。

美国总统林肯的剪影。摄:Patrick Smith/Getty Images
美国总统林肯的剪影。

林肯大规模地发放自己的肖像,在当时摄影技术还是十多廿年的历史来说,自然产生巨大的效果。但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媒体急促发展的时候,单单政治人物的外表已不能引起公众的眼球,他们需要更多奇情的处境和影象的操控,来吸引媒体和观众的注意,这便产生了所谓「摄影机会」(Photo-op)的公关处境。现在「摄影机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是过于陈腔滥调了。诸如政治人物探访小朋友、落区巡视、与百位义工一起跳热舞、破什么什么世界纪录等等,都可归类为Photo-op,目的是尝试设定一些有利政治人物的处境,提供具视觉元素和吸引眼球的拍摄机会,既能塑造政治人物亲民、广纳言论、亲力亲为、重家庭重人情味的正面形象,也能抒解媒体交出完美功课、填满版面的压力。问题是,媒体甘心被他们利用吗?记者又用什么策略来面对这种Photo-op?

哈佛大学驻校学者Kiku Adatto撰写的《Picture Perfect: Life in the Age of the Photo Op》一书正是探讨这个议题。她研究了多年美国总统的选举工程,指出六十年代电视媒介的崛起改变了政治选举的宣传习惯,所有竞选活动的安排都为了电视广播而设,以往强调的政纲和sound-bite所占的新闻时间越缩越短,而更强调画面的奇观和吸引。当然更决定性的事件,是在林肯当选总统约一百年后的1960年,尼克逊副总统和甘乃迪参议员首次历史性的电视辩论,这两位总统候选人的交锋胜负不在辞令,而在他们强弱悬殊的外表:尼克逊一副病容,拒绝任何化妆;甘乃迪则信心满满状态甚佳。单听收音机的人还认为尼克逊赢了这次辩论,但大部份电视观众就凭这战认定了甘乃迪夺得总统宝座。尼克逊在竞选失败后这样总结:「在竞选工程上,我花太多时间在我要讲什么,却花太少时间在我的外观上……一个电视上差劲的镜头,比起在演讲稿上写错重要的字,负面效果更大。」

「在竞选工程上,我花太多时间在我要讲什么,却花太少时间在我的外观上……一个电视上差劲的镜头,比起在演讲稿上写错重要的字,负面效果更大。」

这个开创性的电视局面,造成大量为电视画面而设计的政治虚拟事件(pseudo-event)和拍摄机会。起初电视新闻记者也不以为然,但随着电视网络的竞争加剧,电视新闻渐趋娱乐化,为的自然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于是,一方面政客向电视提供了完美无瑕的画面和有趣的花边新闻,另一方面电视台就为政客提供免费的政治宣传。部份记者和监制受到不少压力和挣扎,并尝试采用了两种策略:一是加强平衡报道,采访更多不同意见的人和收集更多sound-bite;另一种是以揭开这些宣传活动的幕后点滴如灯光、彩排、布景等,来突显这些选举工程的人工化、过于造作和不真实。不过,作者Kiku Adatto却认为,后者往往容易堕入「越揭越吸引」的矛盾,令更多观众追看making-of如迪士尼电影一样。而同样面对排山倒海「摄影机会」的摄影记者又如何应对呢?下回再续。

编辑推荐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